当前位置:首页>2016全国两会

人大代表韩德云:居住证应优先保证教育医疗

文章来源: 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16-03-01 责任编辑: 赵超
+|-

缺少硬规定可能导致居住证制度变异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是不是能解决当年期待的问题?

韩德云:我认为《条例》还可继续完善。《条例》为大中小型城市设置了不同的居住证申请条件。但这些条件基本上是形式和程序上的。其实居住证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统一、推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能享受其长期工作地居民的基本待遇。目前《条例》中对上述问题的硬规定少了一些,可能导致实际操作的效果要依靠地方的“领悟力”。

新京报:去年你曾建议,由国务院统一制定居住证制度的“底线”,现在《条例》出台了,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完善?

韩德云:其实居住证制度是为了保障流入地外来人口的待遇,要解决的居民服务保障主要是医疗、子女教育和养老。比如养老,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缴纳标准,养老医保都不能实现统筹,落后地区医保不能在其他地方看病,也看不起。

缺少硬规定也可能导致居住证制度产生变异,不符合设计初衷。比如有的地方可能简单把它用于控制人口流动和安全管理。这是非常简单的想法,其实流动人口也在为城市做出贡献。

所以我希望国务院规定能增加硬规定,比如保障子女入学问题等。虽然可能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导致矛盾比较突出,但是国家依然要设定一个底线,否则条例难以生效。

新京报:你所说的硬规定是不是指居住证的含金量?近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表态,鼓励各地方提高居住证上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你觉得在这方面各地方主要应该做些什么?

韩德云:实际上就是含金量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结合流动人口、持居住证人口和可转为户籍人口的数字,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指标,再结合市场作用推动。

这就需要政府转换思路,根据人口、收入情况和市场条件,在政府主导和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创造公共服务。

居住证不应成代代相传的门槛

新京报:你刚才说,推动居住证改革,就是希望能在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之前有个缓冲期。那你认为这个过渡期会很长吗?

韩德云:目前中国的现实是区域经济极不平衡、城市农村极不平衡、东中西部极不平衡,短期内很难实现一致,所以居住证制度作为户籍改革的过渡期会非常长。

新京报:在居住证制度落实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韩德云:各地落实时要防止制度本身流于形式,带来新的不方便。如果导致打工者没法打工了,就等于增加他们的负担,成了一种形式上的羁绊。同时要避免居住证限额产生更大的歧视和不平等。

新京报:其实从目前来看,居住证如果不能积分落户,那么能够享受的公共服务依然与户籍人口有差距,你建议怎么解决?

韩德云:我认为从国家层面,要有教育和医疗两个优先。医疗涉及当代人,教育涉及子孙万代。

其中最首要的是教育优先,要保证持证者子女的义务教育必须在当地解决,不应该再出现留守儿童问题。如果农民工的孩子能在务工地上小学乃至大学,为什么不能拿到户口呢?所以我认为,如果持居住证子女在当地入学5年或者10年,就应当允许他们在当地落户。这样就没有异地高考问题了,居住证也不会成为代代相传的门槛。

这其实是要设计一个居住证保障的硬规定,现在的《条例》中还有很大空间。

今年的议案还在准备

新京报:今年准备带什么议案参加人代会?

韩德云:以前居住证谈得很多,去年《条例》出台了,今年可能不会谈了。今年的议案还在准备。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人大代表在推动政府工作时发挥的实际作用?

韩德云:实际上人大代表就是参与立法、法律制度的设计,我认为代表履职要结合职业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实际作用因人而异,尽力吧。

履职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发生在去年一次修改立法法的时候,当时我提出,为什么每年全国和地方都会发布很多法律法规,但没有一个统一发布的地方?发了那么多都找不到。

这个内容第二天就加入了法律草案新稿中,这么多年来很少见。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