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6全国两会

发改委解读《计划报告》: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进9方面工作

文章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发展网 发布时间: 2016-03-08 责任编辑: 肖冰
+|-

小发导言:受国务院委托,发展改革委向全国人大做《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简称《计划报告》)。

2015年计划执行得怎么样,年初定的目标都完成了吗?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规划?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去库存、去产能到底怎么去?2016年3月7日,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杨洁做客中国政府网,在线解读《计划报告》。小发(id:guanchajia010)特将重点内容总结如下——

谈《计划报告》

——突出导向性、增强可读性、体现衔接性

杨洁介绍道,按照宪法规定,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每年都要向全国人大提交《计划报告》,请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主要是报告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提出本年度计划的安排草案。今年已经是第43个《计划报告》了。今年《计划报告》的总体框架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经济运行、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城乡区域、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等7个方面,对主要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是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发展新理念,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第三部分是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内需潜力、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9个方面的任务。

杨洁提到,今年的《计划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创新。

一是突出导向性。围绕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发展新理念,对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作了具体阐述,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也就是“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作了细化实化,政策导向更加明确、也更加清晰。

二是增强可读性。第一次增设了18个专栏,对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进展、重大项目建设进行了归并说明,信息量更大,内容也更加丰富。为方便大家了解计划指标完成情况,采用文字和参考图表方式,对2015年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59项指标一表显示、一目了然,同时还附加了16个名词解释。

三是体现衔接性。《计划报告》注重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相衔接,在2016年计划安排、主要任务等方面体现 “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特点。

《计划报告》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后,将作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要依据。

谈2015年中国经济

——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杨洁指出,2015年,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部分领域风险挑战明显增多。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数字和指标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共有59个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41个,约束性指标18个。

18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41个预期性指标中,35个运行情况符合或好于预期,5个指标运行值与预期值存在差距,1个由于统计口径调整暂无数据。

从计划指标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等总量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一些反映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指标进一步改善,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类指标继续向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类指标完成情况较好,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总体是好的。“具体的指标有很多,媒体也已经做了很多报道,在这里我就着重介绍4个方面”, 杨洁说。

从四大宏观调控指标看,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增长6.9%,实现年度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1000万人的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5%。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受全球贸易放缓、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影响,进出口总额指标增速低于预期目标。

从结构调整看,粮食产量6.21亿吨,实现“十二连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清理整顿违规项目,严禁备案和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产能扩张势头得到遏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新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创新发展。消费超投资、三产超二产的特征更加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0.5%。城乡区域协调协同性增强,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1%。

从深化改革看,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简政放权三张清单、四大平台初步建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印发实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放开、下放近40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修订政府定价目录,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分别减少80%和55%。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稳步展开。10项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直接投资148亿美元,增长18.2%,铁路、核电等走出去实现突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启动运行。

从民生领域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加快,全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实际增长7.5%,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73: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5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和87%。全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83万套,基本建成772万套。

此外,由于公安部正在调整户籍人口统计口径,2014年、201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数据将于调整完成后发布,目前暂无数据。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我国站在了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区域、企业分化明显,结构调整伴随阵痛,传统比较优势改造提升困难很多,潜在的风险仍在积聚。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杨洁说道,“总的来看,过去一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产业发展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谈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设置为6.5%—7%,可以争取主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7%。这是一个区间目标,既有底线,也有高线,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杨洁认为,主要基于以下3点考虑。

一是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好的基础。据测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间需要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随着基数抬高、底盘增大,速度会逐步放缓。如果今年增速低于6.5%,后几年就需要提高增速。为避免压力推后,今年设置为6.5%—7%,可以争取主动。

二是更加有效地促进就业。6.5%—7%的经济增长能够带动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

三是更加积极地引导预期增强信心。6.5%—7%的增长预期目标,扩大了可接受的经济增速弹性范围,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市场预期相吻合,能够起到提振信心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增速仍在探底之中,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和更加艰苦的努力。前不久全国各地都提出了GDP增长目标,很多也都是区间目标。相信这有利于各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主动性。

谈新型城镇化

——抓住一条主线、强化政策联动和示范带动

杨洁表示,新型城镇化一端连着供给、一端连着需求,既是供需两侧发力的黄金结合点,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做了大量工作,新型城镇化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2015年全国新增城镇人口22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非户籍人口落户数量有明显增长,城镇化发展实现速度和质量双提升。总体上看,2015年,各地各部门着眼于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推进“一融双新”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国务院发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 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政策通道不断拓宽。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保的人数明显增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达2000万人次以上。

二是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编制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城市群规划,出台了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规划。加强城镇停车场、供水、污水处理、燃气、集中供热管网设施建设,提升县城、重点镇和边境口岸城镇功能。

三是加快新型城市建设。推进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加大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力度,在全国80个城市开展信息惠民试点,支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国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四是开展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2个省和135个城市(镇),增强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初步总结出10条可推广的政策和3大需集中攻关的领域。市县“多规合一”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要继续以人为核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抓住一条主线、强化政策联动和示范带动”。“一条主线”,就是要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强化政策联动”,就是要推动各部门,以及中央和地方政策联动;“强化示范带动”,就是要抓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初步考虑是:

一是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落户限制,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要制定分类落户政策,大中城市要减少落户限制。

二是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三是加快建立推进市民化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与建设用地、建设资金、转移支付“三挂钩”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农业转移人口两个积极性。

此外,推进新型城镇化还要加大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使用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项改革试点。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持续推动新生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培育和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符合条件的开发区、陆路边境口岸地区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确保开工建设2000公里。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

谈去产能

——下一步,实行严格的环保、能耗、安全、技术标准,严控增量

杨洁介绍道,2015年,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重点开展了3方面工作。

一是严控增量。严格投资项目管理,严禁备案和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产能扩张势头得到遏制。

二是优化存量。积极培育新业态,推动产融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跨业融合发展。

三是主动减量。清理整顿违规项目,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再加大力度淘汰了一批过剩产能。全年淘汰炼铁产能1300万吨、炼钢1700万吨、水泥38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平板玻璃1100万重量箱以上。煤炭行业脱困深入推进。

“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之一。上个月,国务院印发了钢铁、煤炭行业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具体的工作目标,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实行严格的环保、能耗、安全、技术标准,严控增量。对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在限期内未进行整改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要责令停产、关闭。

二是更加注重分类有序、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落实“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对主动转型升级的企业继续给予融资支持。制定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压减产能。分类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债务和解、破产重整乃至破产清算,积极稳妥处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三是完善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更加注重运用价格杠杆等经济手段,用市场的办法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避免由政府直接指定退出的产能。依法解决产能退出的资产债务处置、职工安置等问题,依法维护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等的合法权益。四是制定重点领域专项措施。加大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支持钢铁、煤炭等行业脱困和转型升级,力争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突破。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本文由发展观察家整理发布

(责任编辑:李振梁 HN063)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