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6全国两会

代表委员畅谈文艺界新气象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 2016-03-15 责任编辑: 肖冰
+|-

  本文图片来源:百度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嘱咐文艺工作者要“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既鼓舞了人心,也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期许。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做得怎么样?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两会上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委员,就如何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这个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之问”等问题向他们请教。

①深入生活 真诚为人民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谈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作为一名作家,尤其是创作现实类作品的作家,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说,“一年多来,我们比过去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认为,自从文艺座谈会以来,文艺界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许多通过体验生活、深入农村采访的作品正不断涌现。

“优秀的作家就应该是为人民写作的,要贴近生活,要说真话。文学前辈巴金先生曾经写给我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可以成为写作者的座右铭。我感受最深的是,文艺创作不能胡编乱造,要深入生活,真诚地、艺术地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说。

“总书记的讲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增添了一种使命感。到群众中去、唱他们喜欢的歌、用歌声传递正能量,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歌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瑛说。她积极参与筹划了“百场公益惠民演唱会”活动,目前已登台献唱了50多场。

②打造精品 摒弃急功近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张帆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怎么表现人民、怎么吸引人民,文艺怎么从现实生活中吸收并且再创造,进而引导人民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向世界展现中国文艺的新水平、新想象力。

张帆和赵丽宏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打造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就要深入生活、融入生活,增强学养、涵养、修养,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沉心潜心,才能见到成效。

张帆认为,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固然离不开市场,但也不能完全迎合市场。他建议文艺主管部门要为文艺家打造精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建立支持精品创作的机制。要对真正的精品创作,实行某种程度的经济资助。从短期来看市场效益不见得很明显的文艺精品,如果经专家评判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对于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要下大力气给予支持。

③吸取精华 讲好中国故事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过去一年多里,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比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登上纽约林肯中心,中国作家刘慈欣凭《三体》成为首获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的亚洲人,原创话剧《孔子》以独有的中国元素在第九届德国国际话剧节斩获最佳剧目奖……

“就艺术创作而言,必须要静下心深入生活,向传统文化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有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作曲家赵季平说。此前他创作了一部琵琶协奏曲,由西方交响乐团演奏,在悉尼歌剧院交响音乐厅首演之后,引起了轰动。赵季平说,“用中国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走出去’才能让外国人喜欢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让中国百姓喜欢,又能走向世界的好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不久,赵季平就和一批艺术家们奔赴南海的渔村,创作了展现海上丝路的交响音画。赵季平说:“深入生活的创作,越发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我们中国文化中间的宝藏,博大精深。用好我们的母语,艺术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