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张红武:关于进一步重视今后防汛和谋划灾后重建工作的建议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发布时间: 2017-03-15 责任编辑: 高南
+|-

受2014年开始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近两年我国防汛形势较为严峻。2016年初,南方即出现罕见强降雨,提前入汛后,全国更是连续出现约30次强降雨过程,约有365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其中太湖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出现两次大的洪水过程,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全线超警。主雨区北抬东移后,北方地区发生强降雨过程,海河流域漳卫河、子牙河发生1996年以来最大洪水。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受洪涝灾害,江淮、江南以及华北等地灾情较重, 汛期防洪救灾成为这些地区的中心工作。尽管2016年洪涝灾害严重,但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大江大河干堤无一决口,江河湖库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因灾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明显偏少。2016年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总体表现较为从容,主要是近年来将水利作为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领域,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防汛抗洪应急反应体系不断完善并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总理亲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进行全面部署,各地党委、政府和防汛指挥部强化责任落实,全力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水利工程调度、险情巡查抢护、人员转移避险等工作。解放军、武警部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各地防汛实际工作仍然暴露较多问题。例如,北方有的地方多年来没有出现大洪水,对于防汛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麻痹思想,水患意识淡漠,不能深刻认识防汛抗洪的复杂性,甚至缺乏防洪救灾常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南方有的地方对防洪重点不明确,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足,预报预警水平不高,洪水出现时盲目应对,抢险救灾水平与手段落后,不重视专家技术人员的作用,科技手段在防汛中应用较少,甚至认为有了洪灾就有了“机会”的错误思想或念头。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应对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情况看,可归纳出以下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一是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一些骨干工程尚未按规划完成,部分河段防洪工程还没有达到要求的防洪标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防洪减灾体系并未全面建成,水利设施仍是国家基础设施的短板,防汛抗洪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仅靠流域控制性工程还难以解决局部性的严重洪涝问题。建议要根据2016年大洪水的影响,系统、客观评估太湖、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成效,明确加快治理的重点、难点,按照“五位一体”建设要求,统筹解决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等问题;应该很好总结今年长江上中游水库联合调度防洪经验,推动水库群在防洪中发挥作用。二是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看海”现象频频发生,建议要切实抓好城市防洪排涝建设,以弹性治水的理念,还洪水应有的行洪空间,通过科学手段展示强降雨洪水灾害情景,判明城市未来的防洪形势,确定减灾措施和城市足够的水循环或超标准行洪通道。三是面上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尚未真正构成,特别是中小河流和圩垸堤防出问题最多,江河主要支流、小型病险水库、山洪灾害防治等已成为防洪的重点薄弱环节,出现的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较大,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建议要强化湖泊和洪泛区规划管理,突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应急排泄能力建设,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免除或减轻地方配套投资压力,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针对我国中小河流和小水库防御标准低,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反常性强,甚至有不可预见性,防御难度大,城市排涝能力普遍不高,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重要海堤没有全部达标,水毁灾损水利工程多等特点,最后我们还建议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不容忽视风险隐患。汛前认真将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汛检查或巡查落到实处,确保不留死角与隐患,发现薄弱环节,寻求对策,采取处置措施,尽快消除度汛隐患,抓紧病险工程除险加固、水毁灾损工程修复,重视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积极掌握快速有效堵口技术,科学制定重点区域应急度汛预案;汛期必须严阵以待,切实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出现大的灾情时要冷静思考,尽量发挥专家技术人员与科技手段的作用,落实应急措施,尽力减少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损失。(国务院参事张红武)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