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新闻现场

要闻直播图片中央领导下团组

独家访谈现场记者会部长通道

两会观察

图迹微视外眼看两会两会"带节奏"

数读秒懂报告全解读两会"沸腾点"

独家策划

世相中国习观传习录中国3分钟

帧像学习V碰词儿HI中国人

当前位置:网上直播>正文

医联体,打通医改“任督二脉”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3-13 17:44:05 责任编辑:

医联体,打通医改“任督二脉”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以前,我看个感冒发烧也得跑去省级大医院,小医院我信不过。现在有了医联体,我更愿意去社区医院了。”居住在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社区的马麟大爷前一阵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惊讶地发现,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坐诊。原来,卫生服务中心和省人民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关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告诉他,医联体的好处还不止这些,以后在大医院看完病,康复治疗可以转到社区医院,大医院医生还会定时来复查,既方便又放心。

金字塔似的分布结构,医疗资源虹吸式纵向发展,保基本托网底的顶层设计,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根本保障,这些词语汇集在一起就是——“医联体”。

构建“三纵三横”的健康服务共同体体系

今年57岁的赵春花家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半沟村,她是医联体的受益者之一。一年前,她因患内分泌疾病到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做手术。大通县中医院是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的三分院,手术后她被转到大通县中医院做后续康复治疗。

在与记者谈到这一年来医联体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感受时,赵春花说,到大通县中医院后,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的专家定期来查房,心里踏实多了。而县医院住院病人没那么多,离家也不远,现在自己身体恢复良好。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是全国第一个市县乡村跨区域紧密型一体化的健康共同体,也是我省医联体建设的生动实践。

针对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高、分级诊疗制度网底兜不住,特别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等问题,西宁市委、市政府坚持顶层设计,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核心,以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于2016年5月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整合大通县3所县级公立医院为分院,3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9个村卫生室医疗资源,建立了人、财、设备、药品、业务“五统一”管理,具有独立法人的全国第一个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紧密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共同体。

医联体成立后,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创新运行机制,构建“三纵三横”的健康服务共同体体系。“三纵”是指从集团内部打造三条紧密型一体化的纵向链条,“三横”是指从健联体横向部门之间协作联动的角度,打造“三个横向互动机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纵”依托集团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组织架构,构建以居民和患者健康为中心的防治结合的服务体系。“二纵”从构建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的“大健康”新模式出发,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定位,总院成立健康管理部,分院成立健康管理科,乡镇卫生院组建了30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三纵”打造以健康管理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引导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健康干预工作。

“一横”通过将市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妇幼中心等部门融合进健康联合体,开展以环境健康、疫苗接种、疾病防控、职业健康等重点健康问题的多部门联合健康行动。“二横”加强与医保部门联动,创新性实行“总额管理、超支分担、结余奖励”的医保打包付费政策,明确医保结余资金重点用于防治结合相关工作和绩效奖励,形成防治结合促进健康的激励机制。“三横”加强物资供应保障方面的联动,在党委、纪检监督下,药品、医用卫生耗材和办公用品集中统一采购,进一步挤压药品、耗材水分,优化健康联合体收支结构,增加医疗性收入。

推动省、市、县、乡四级分级诊疗核心目标实现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中心卫生院与省第五人民医院建成了“医联体”,与民和县中医院建立了“医共体”。省第五人民医院派出多名医生每周定期坐诊、带教。民和县中医院每周定期派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来巴州中心卫生院查房、会诊。两家医院还为巴州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提供进修培训。“现在农村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省级和县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既能省下钱又能少跑腿。”巴州中心卫生院院长李万峰觉得踏实多了。

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是推动分级诊疗核心目标实现的重要一步。

2013年10月1日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制度。

为加快推进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的通知》《青海省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青海省医联体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等,全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全省共组建不同形式医联体共95个,其中:省级组建医联体17个,市(州)级组建医联体18个,组建县域医共体60个。选择高血压、糖尿病、萎缩性胃炎等25种疾病,制定了中藏医常见病出入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在各级中藏医院推广实施。

与此同时,为了给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吃“定心丸”,筑牢医联体兜底基础,我省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落实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相关政策,督促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加强以岗位设置方案为基础的人员聘用及后续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下放管理权限,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制度。

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省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076个,常住人口、重点人群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分别达到54.85%、79.98%和97.48%,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每人130元的补助标准开展健康体检。

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新秩序

所谓医联体,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转诊流程、健康信息等医疗业务的整合为纽带,结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患者在医联体的联盟内,可以享受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甲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三甲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出诊等优质诊疗服务。

受地域、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等问题一直是综合医改工作中的沉疴顽疾。

为此,我省多措并举建设医联体,积极构建没有围墙的医院,力图打通医改“任督二脉”,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解决医疗资源供需错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新秩序正在我省初步形成。

今年全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增强“三医联动”的改革合力和叠加效应……

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未来,如何进一步让医疗资源动起来,让患者看病不再难、不再远?“医联体突破了城乡、区域等限制,真正做到了分级诊疗,为老百姓打造了‘家门口的医院’‘身边的医院’。”省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医联体就是要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视点短评

让医疗资源真正动起来

让资源与技术“多跑”,让病人少跑,引导有序医疗,这是政府力推医联体的初衷。

医联体是未来医改的重要方向。医改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医联体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比如更多依靠政府推动非自愿组合,松散型的医联体占多数,实践中上转容易下转难……

要想真正打通多层级医疗体系之间的“任督二脉”,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除了让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外,还需从其他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其一是要在医联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切实方便老百姓就近看病就医;其二是要因地制宜探索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县级医院牵头,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城乡医疗机构或专科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医联体,为医联体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其三是要从医疗服务体系内部实现各方利益共享,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参与医联体建设的各家医疗机构从中受益,并通过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绩效改革等方式,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都能得到实惠和发展空间。

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大医院放得下、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的问题。患者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还是冲着医联体牵头单位的名气和技术。如果医联体形式大于内容,牵头单位诚意不足,下沉到基层的优质医疗资源非常有限,基层患者要想真正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资源还得去牵头大医院本部,这种所谓的医联体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全省医联体建设实践正在蓬勃开展,而将医联体真正建设成为服务、责任、利益和管理共同体,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支撑配套政策,让各方都能从医联体的合作中充分受益,让医疗资源真正动起来,医联体才能“连体”又“连心”,并最终让患者受益。

故事传真

在家门口就可以透析了

“多亏有了医联体,要不我只能放弃治疗了!”

说这话的是家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后子河的刘俊花。今年42岁的刘俊花家中有一儿一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境并不富裕。2013年1月,刘俊花感觉腰疼,吃不下饭,以为只是普通的头疼脑热,她没往心里去。可半个月后,她全身都开始水肿,尤其是眼睛和脚,肿得特别厉害。为了省钱,刘俊花依旧扛着病工作。又过去了三个月,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得已,她到大通县人民医院去就诊。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被确诊为慢性肾炎引起的肾衰竭等疾病。

由于县医院的医疗水平有限,医生建议她到西宁去治疗。刘俊花不得不唤回在外打工的丈夫,从此踏上了漫长曲折的求医路。

刘俊花和丈夫先去了河北石家庄,接受洗肾和透析治疗。仅仅一个月时间,便花费了7万元钱。实在难以承受后续的治疗费用,他们回到了西宁,每周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透析两次。由于家住大通县,每到治疗的日子,刘俊花早晨10点从家中出发,晚上7点才能回到家。除去4个小时的透析治疗时间,5个小时都花费在了路上。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俊花的眼中闪着泪花。“每次回大通都是下班高峰期,公交车特别挤,有时候在车上要站一个多小时,身体虚弱,两眼冒金星,下车后连回家的路都看不清,只能扶着墙慢慢走。”

除了每周两次的透析治疗,刘俊花一个半月还需要住院一次。仅2013年一年,她的治疗费用就花费了12万元,而她家的年收入总共只有3万元。为了撑起这个负债累累的家庭,为了给自己治病,刘俊花的大女儿高一就辍学出去打工了。

2016年下半年,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成立,在集团的帮扶下,大通县医院成为集团一分院,建立了血透中心。

这对刘俊花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从此她在家门口就可以透析了!

听到这个消息,刘俊花的心里一下轻松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包括路费、住宿费等费用,平均能节省2万元至3万元费用。

目前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一分院血透室共有3名医生和8名护士,科室拥有11台透析机,截至目前已经为51名大通县患者进行血透治疗。从2018年3月开始,血透室开设了夜班,每台机器一天能透析三人。如果有治疗方面的疑问或药品调配的困难,可随时联系总院肾内科的专家进行指导。

现在的刘俊花看上去气色好,精神好,心态也好。“现在看病就在家门口,服务围着我们患者转,我对治好自己的病充满信心!”


要闻更多>>

图片新闻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体矩阵

世相更多>>

帧像更多>>

他说中国更多>>

专题首页 | 中国网首页

新闻
现场

两会
观察

独家
策划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