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开新局·谋新篇 | 连续7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展如何?

发布日期:2023-03-10 09:18:19 |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两会,同时也恰逢换届之年,因此,这注定是一次孕育新生机、新气象与新希望的大会。值此之际,中国网推出两会特别策划《开新局·谋新篇》系列组稿,聚焦经济、生育、老龄化、就业等民生热点问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出真知灼见,为百姓过上高质量生活建言献策。

中国网3月10日讯(记者 刘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样的表述,已经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依旧不减,并从国家财政支持、制度保障、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道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软实力”缺乏加剧“城镇挤,农村弱”

“停招”或“招不满”的窘境,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从不罕见。即便是在超一线城市广东深圳,这一现象也正在悄然发生。2021年,据媒体报道,深圳福田首次出现中小学学位招不满的现象,网上报名截止后,福田当地18所小学、10所初中均未招满。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更是司空见惯。“城镇挤、农村弱”的生源不均问题,始终是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通病”。

制约农村学校发展、造成生源外流的重要因素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是指场地、设施及设备,软件则是指教师队伍质量。近年来,教育部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为农村学校发展补足短板,农村学校硬件办学条件也随之显著提升。多年身处农村学校一线,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学校校长王怀军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印证了这一说法。她表示,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硬件条件都明显改观,但却出现了年轻老师留不住、教师队伍不专业、乡村教师管理负担过重等问题。教师队伍这一“软实力”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7年点名“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但每年又有不同的“硬骨头”要啃的根本所在。

image.png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受访者供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带来了5份有关教育的提案,其中2份提到了城乡一体化。他认为,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他特别指出,义务教育“城镇挤、农村弱”,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薄弱等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钱袋子”不稳 乡村教师难留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告诉中国网记者,各地经济水平和政策导向的差异化,造成了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他以北京为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生均拨款可达2万元左右,但在中部地区,比如河南省,生均拨款仅为6000元左右。从长江教育研究院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教育领域研究公告中也可看出,自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教育公平指数有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塌陷现象较为显著。

image.png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受访者供图

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红线”从未动摇的背景下,为何会出现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大的现象?周洪宇直言,这与“蛋糕是怎么切的”有关。“不仅要保证财政拨款到位,更要保证拨款精准入位,完全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这两个‘刀尖’上。”对此,周洪宇建议,国家、地方应建立监督、审查机制,监管财政经费的专款专用,同时,国家教育督导也应该起到提示和监管的作用,分清中央和地方责任。

对此,张志勇建议,要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强度,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幅应高于GDP名义增幅。面向2035建设教育强国,未来一段时间要不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努力把全社会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6%,其中财政性占比为5%,社会性占比为1%。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经费的预决算全口径公开制度的实施,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全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责任编辑:魏婧 张艳玲】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