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适应经济新常态,依赖于新旧动能的平稳转化。您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培育得如何?可否顺利替代旧动能所发挥的作用?

宁吉喆:一季度延续了新动能加快成长的势态。

先看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三个代表新动能的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和13.4%,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5.2和6.6个百分点。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即便在传统产业内部,新产品、新服务的脱颖而出,例如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共享单车,也推动了工业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增长。

再看服务业,传统服务业里孕育出大量新服务、新业态,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数字经济都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一季度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高达57.0%,比上年同期提高21.0个百分点。新业态的发展还带动了快递等行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就业。

尽管新产业、新业态在规模上尚难以和传统产业等量齐观,但其快速增长的势头表明,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的引领下,经济新动能正在迅速积聚,并成为经济增长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一季度,百元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GDP为19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元,劳动生产率也同比增长6.7%。

所以,我坚信,新动能的加快成长与旧动能的改造提升共同发力,将促进中国继续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

中国经济前景怎么看?

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稳中向好的态势将不断巩固

记者:一些专家判断,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您怎么看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当下究竟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位置?

宁吉喆:我们判断经济走势,不能只看增速一个指标。没有增长是不行的,增长率低了也不行,但增长率不是万能的,GDP也不是万能的,还是应该用新常态的眼光,用新发展理念来判断。

首先,中国经济运行能够保持在合理区间。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健康,我们常用经济增速、就业形势、物价水平、居民收入、国际收支五大指标来衡量。一季度6.9%的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仍是数一数二的。3月末,全国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此外,我们物价总体温和,国际收支有所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7%,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高于人均GDP增速0.6个百分点左右。

因此,增速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化解矛盾。但是,增速不是唯一的,对于增速高零点一个百分点或是低零点一个百分点的波动,不宜过于敏感,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1%,这为全年增长质量效益的提高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将不断巩固。一季度,服务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5%,比第二产业高出17.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比第二产业高出25.6个百分点。这都证明,服务业引领作用在增强,经济结构优化的特征更加明显。

总之,观察未来走势,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有底气有条件的,对此应充满信心。

记者:经济运行还有哪些不确定性因素?产能过剩、风险积聚等问题是否得到缓解?目前经济运行的风险点还有哪些?

宁吉喆:我们既要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改善,房地产和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同时,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结构性矛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就一蹴而就解决了。

例如,尽管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了,但钢铁、煤炭以及煤电等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去产能、调结构仍然任重道远。房地产市场总体调控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压力也不小,一旦放松调控还会反弹。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宏观杠杆率较前几年还是略有上升,不排除某些风险点依然存在。

中国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在一些领域、地区、行业仍是比较突出的,分化状况不能忽视,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

应当看到,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我们还是要在发展中化解风险。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在稳中求进、化解矛盾中实现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现处于进行时,正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创业推动的大道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