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蒙古长调传承人阿拉塔其其格。本人供图

长调的传承人她用爱发声

“爬不过的是金色圣山,爬过的是悠扬的歌声;凭着歌声,使我投进母亲的怀抱……”这首悠扬的《金色圣山》,不仅是一曲经典的蒙古长调民歌,更像是一串牵连着祖孙三代的音符,穿过世纪,越过国界,让亲人相聚,让长调绵延……

阿拉坦其其格说,外祖母在母亲8岁的时候,教母亲唱《金色圣山》,而当她亲耳听到外祖母完整地唱完《金色圣山》时,她自己也已年过半百。

因为在国际蒙古族长调演唱比赛中以一首《金色圣山》夺得金奖,阿拉坦其其格在蒙古国找到了姥姥,后来将姥姥接回国内,她亲耳听见了姥姥唱歌,“那一次我真正感受到,我的姥姥真的是很会唱歌的人。”她说。

如果说《金色圣山》传承着阿拉塔其其格一家三代的血脉,那么蒙古长调则可谓贯穿于整个蒙古族的轮回。

半个世纪过去,曾经爱唱歌的小姑娘,已成著名的长调大师、研究生导师,阿拉坦其其格在教授长调时,往往会在第一节课问学生们:“是不是真的热爱长调?”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长调时,她会问学生,“作为蒙古族人是否有责任将长调传唱下去?”

谈及教学,阿拉坦其其格说,唱歌最忌讳不停地练,而“要动脑筋去悟,用心唱”。她坦言,教学过程中她十分严厉,“因为我是那么要求自己的,我觉得我能做到,我的学生们也应该能做到”。

这份严厉或出于她的认真严谨,或出于她的责任感、使命感,因为阿拉坦其其格对长调爱得深沉而细腻。在她看来,长调诞生于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性格和气概。

不懂蒙古语的听众或许听不懂长调的歌词,但一定能感受到长调的宽广、悠扬,正如蒙古族人经历的那样,他们眼里看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沙漠,因此唱出来的也就是这样心境。

“在内蒙古不同的地区,同样一首长调歌曲唱出来的风格都不尽相同,因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当地人民的演唱风格就会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阿拉坦其其格说。

1983年,是阿拉坦其其格难忘的另一个年份,她第一次以中国歌唱演员的身份走向国际舞台,也是第一次将长调带出国门。“当时是在日本,我唱了《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辽阔的草原》等等,后来日本人提出让我不要用话筒,改成清唱,他们想听最纯净、天然的声音。”阿拉坦其其格回忆。

“音乐真的是无国界的,即便他们听不懂歌词,但旋律中的情绪、情感,他们是能感受到的”,阿拉坦其其格说,站在国际舞台上演唱并没有特别不一样的感受,“观众都是一样的”,但当语言不通的观众因为她的歌声而闭目落泪,这让她惊喜和欣慰,“当你用心唱,观众也会用心听,你动心了,他们也会动心”。

如今主要致力于培育长调接班人的阿拉坦其其格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长调,她希望继续将长调唱出蒙古族,唱向世界。“我对我的学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首先对人生有正确的态度,然后保护、传承蒙古族人骨子里的灵魂性的文化。”她说。(中国青年网记者黄昂瑾)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