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投资2.6亿元被骗:天津大学技术团队学术造假

王增良实际控制的中邯硼业投资2.6亿元,现在成了烂尾工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万永/摄

商人投资2.6亿元被骗:天津大学技术团队学术造假

2014年6月3日,一份由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盖章的意见称,该技术尚不成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万永/摄

今年53岁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郸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转战商海30年,他遇到过不少风浪,但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被骗得几近倾家荡产。

2012年,他出钱、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出技术并指定技术持有人张卫江教授、徐姣博士为项目联系人,合作生产硼同位素产品,为此,他先后砸进2.6亿元。

4年后,他偶然卷入一场官司,意外获得证据:张卫江通过学术造假获得科研项目的结项报告,再对外宣称自己拥有成熟的技术,从企业获得高额利益。

在王增良代表公司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签订的诸多合同中,大都加盖了天津大学科技合同专用章,这加深了王增良的信任。但让人不解的是,早在2014年6月,面对诉讼,该校有关方面出具证明,称张卫江的“项目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一年后,向河北省政府申请资金时,天津大学又出具了截然相反的文件,称“本项目中试已在该校完成,现进行产业化试验、产品应用及下游产品研发”。

确认被骗后,近一年里,王增良奔波在邯郸、天津之间,却一次次往返徒劳。

当着记者的面,王增良企业所在地的一名官员“批评”他:“人家骗你的一个前提是:你出钱太痛快了。不是有个笑话吗,骗子告诉老太太,别汇钱了,我是骗子!”

王增良反驳:“咱想着,技术团队挣钱,企业才能跟着挣钱。我信任学校,没想到会成这样!”

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留给我们?

王增良原是河北卡布尔碳素制品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布尔”)法定代表人。2012年,卡布尔公司准备转型,寻找项目时,有信息说天津大学教授张卫江有一项硼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

天然硼元素(B)有两种稳定同位素,即10B和11B。10B有很强的中子吸收能力,含有较高丰度(指该同位素在这种元素的所有天然同位素中所占的比例——记者注)10B的富集硼酸可应用于军工、核电领域,高丰度11B可用于电子特气。但硼同位素分离富集技术及其产品一直被美、俄等少数国家垄断,我国所需完全依赖进口。

多年来,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综合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张卫江长期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又是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地位不容小觑。

王增良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会议室,张卫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用PPT向他们讲解了“硼的稳定同位素富集及电子和新能源产品开发项目”,称这是天津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强调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成功实现了年产100公斤10B的工业化试验装置的连续生产,产品满足军工、核电行业要求;完成了年产500公斤10B的工业化生产装置设计、设备安装和试生产。

张卫江的“产业化装置经济分析”称,年产25吨10B的建成成本、运行成本约1.54亿元,6个月收回成本;年产50吨的建成成本、运行成本约2.62亿元,4个月收回成本。

1吨天然硼原料的市场价格在10万元左右,而进行同位素分离后,1吨高丰度11B原料的价格在3000万元左右,身价翻了近300倍。王增良不懂技术,但他有敏锐的商业嗅觉,认定这正是自己理想的投资项目。

但他也有一个疑问: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不留在天津?

多次接触之后,王增良说服了自己——张卫江提出,技术转让费不能只给学校,一部分要给张的技术团队;张要在新成立的公司中持股等。王增良认为,教授有“私心”,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逻辑的,如果找别的企业,也许教授个人得到的会很少。找自己合作,教授的所有要求都可以满足。

事实上,王增良做的调查研究不止这些:他找专人咨询硼同位素分离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允许民企进入;找相关领域专家咨询,张卫江的技术是否成熟。专家答复:如果张教授所言属实,确实值得投资。但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真实性不知。

邯郸冀南新区管委会出具的一份书面证明记载了考察过程:冀南新区及马头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领导多次与王增良一起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考察,张卫江、徐姣用PPT详细讲解了该项目,称该项目技术团队用了10年的时间,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已全部完成,已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冀南新区一名前往考察的官员说:“张卫江教授的实验室在天大老校区18号楼后面的一个锅炉房里,我们去时设备正在运转,管子里咕噜咕噜冒着气泡。”

天津大学十一楼供热服务中心紧邻18号楼和第23教学楼,院内即是锅炉房改建的实验室。2017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到,实验室铁门关着,隐约可见里面的仪器设备。院内工人称,实验室已经有半年没有开工,偶尔才有人会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