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莲和孩子们在疏勒县“爱心小课堂”合影(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陋巷响起读书声

1992年,在外地打工的失意,让潘玉莲打定主意回家乡——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

家里的老房子没变,黄色外墙没有记忆中那么鲜艳。就是在这老房里,潘玉莲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这也让她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精通两种语言的人。

一天,潘玉莲见到邻居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无人看管,就把他们领回来,一边做饭一边教他们识汉字。几天工夫,孩子真的学会了不少。

她所在的新市区社区,维吾尔族家庭占到三分之二。“这些娃娃家里多半是低保,父母打工忙到很晚,文化不高辅导不了功课,成绩就这样落下了。”

潘玉莲在外面闯荡过,她知道,语言不通,孩子的发展会被限制住。于是,她萌生了办小课堂的想法。一张小茶几、一块小黑板,刚开始只有两个孩子,后来慢慢变成5个,越来越多……

通常,上午是潘玉莲的拾荒时间,出去走一大圈或许能捡到十几个瓶子,每个3分钱。

收废品的周萍总会再添几角钱给潘玉莲。她知道,这钱“潘老师”是花在孩子们身上的。

卖废品的钱被她一角一块地码好,装在塑料袋里收起来。

隔一段时间,她会到杂货店买些新本子、铅笔,还有小红花贴纸。最贵的是每月35块钱一罐的花果茶,再买包冰糖。

有些孩子放学过来没吃饭,她就烧水泡冰糖花果茶给他们就着馕吃。“有我一口吃的,就饿不着娃娃。”

潘玉莲每月只有300多元的低保,还要照料因病致残的儿子和一个上高中的孙女。她自己常常只有中午做顿饭,晚上要教课到深夜,烧点开水泡馍馍吃就对付了。

喀什当地课外补习班的费用一个月少说也要三四百,别人劝她象征性地收些学费。

潘玉莲说:“进了我的门,就是我的娃娃,哪有跟自己娃娃要钱的?”

就这样,她开办的小课堂一分钱不收,还给孩子们管饭、发文具。她一个人辅导5个年级几十个孩子的语文、数学、外语。

她把家里最大的一间房腾出来,改成现在的小教室。自己吃饭、睡觉都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墙旧了就拿宣传画贴一贴,旧家具凑合着用。不同的是,这里一分钱不收,还给孩子们管饭、发文具;这里只有一个老师,辅导5个年级几十个孩子的语文、数学、外语。

在她屋里,最新的东西就是堆满书桌的字典、辅导书,还有一沓厚厚的A4纸装订本。那是潘玉莲找打印店帮她做的表格,上面登记着自己教过的每个孩子的信息:姓名、家长联系方式、本人表现、家长意见……

25年,20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他们有的考上了外地的大学,有的已经成为医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