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国迎来首个“残疾预防日”。对于个人,残疾预防关乎健康;对于家庭,残疾预防关系家庭幸福;对于国家,残疾预防关联社会健康发展。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马占成 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控制出生缺陷、防控疾病致残、减少伤害致残、改善康复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残疾预防工作硕果累累。

启航:理念先行 织牢政策保障网

30年前,我国创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白内障复明、儿麻矫治和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三项重点康复工程”,揭开了新时期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3年前,习近平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强调,要“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救助上,更体现在预防上。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先天性因素致残占比9.57%,后天获得性因素致残占比74.67%,不明原因或其他因素致残占比15.75%。后天获得性因素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加大残疾预防工作力度十分紧迫、必要。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残疾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药物中毒等造成的残疾大幅减少,残疾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绘就健康中国蓝图 总书记这句话耐人寻味

  医务人员在筛查新生儿疾病技术平台做染色体检查。新华社记者李一博 摄

首先是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被有效控制。我国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服叶酸等项目,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推动开展唐氏综合征等重大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与诊断;制定、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新生儿致残性疾病筛查率与干预率显著提高。

二是疾病致残预防取得新进展。全面普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规范耳毒性药物使用,实施食盐加碘,加强妇幼保健、耳病防治等工作,儿童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现患率显著下降;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等,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显著提升。

三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下降,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状态得到控制。

2016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现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2017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针对残疾预防难题提出四项应对举措。残疾人权益不断通过政策法规的建立得到保障。

“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承诺:精准康复 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每天早晨,章国儿都要把患有四肢痉挛型脑瘫的孩子推到浙江康复医疗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孩子在这里得到了浙江省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和补贴。“孩子刚来的时候站也不会站,坐也坐不好,现在好了很多,他能用左手写字,看书认字。残联每年给补贴24000元。”章国儿欣慰地说。

2017年,浙江省再次新增13项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累计有38项康复项目被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了残疾儿童基本服务补贴标准,部分重点康复项目从学龄前延伸到学龄后,新增7至18岁少年养育康复,实行全过程救助。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提出的“两个格外”,鲜明亮出了党和政府对待残疾人这个困难群体的基本态度,成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目前约有8500万残疾人,每年新增近200万人,有40%的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习近平指出,要重视残疾人的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