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在世界崭露头角 看国外如何培养职业人才

中国网新闻11月28日讯(记者李智 实习记者贾子墨)日前,人社部召开了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总结大会,对大赛获奖者予以表彰。在这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不但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也荣登金牌榜首位。

每一块沉甸甸的奖牌都是对年轻“匠人”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千工易遇、一匠难求”,高素质的工匠是制造业发展之本。在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需要培养更多年轻人成为优秀工匠,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标题图片
"北京工匠"引进落户 技能人才有望评高级职称

近五年来,北京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4.1万人,270.3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7家、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120家,直接培养人才1.2万余人。而这些高技能人才为国家高精尖产业发展、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现代城市运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一步,北京市将创新技能人才工资提升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技能人才试行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同时,技能人才评正高级职称、引进落户都成为可能。同时,宣布要重奖“北京工匠”、培养更多的“北京工匠”。

市人社局表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将紧紧围绕“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培养更多适应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职业培训高端化水平。

标题图

标题图片德国图

标题图片瑞士图

标题图片日本图

 
 
 
标题图片 

借鉴优秀经验,把握好“人才强国”战略

当前,我国职教规模总量位居世界全列,全国职业院校达2万余所,每年招生1000多万人。然而在当前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人口红利”即将耗尽的背景下,人才结构性矛盾近年来越发突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化北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规模虽大、质量却不高,职教和普教比例需调整、衔接需加强,此外职业教育认可度、社会地位还有待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耀军认为,要加快人们观念的转变,形成职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还需要政府从政策设计、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协调,加以引导。

2015年5月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1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描绘出“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平台,在壮大产业人力队伍,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促进人力资本的转型与提升,对职业教育予以应有的尊重。

国外如何培养并保护“匠人”行业

在国外职业教育深受重视,西方国家发达的工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匠人”。不少国家甚至把职业教育视作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经验。

标题图片

德国

德国是职业教育最发达和完善的国家。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为德国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又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在中学拿到毕业证书后,自己或者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目前,德国共有350种官方认可的职业培训工种,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技工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被解雇,将很难在行业内再次就业。如此严苛的要求使学生从培训之初就一丝不苟,潜心修炼内功,从而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标题图片

瑞士

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作为联邦制国家,瑞士各州享有教育的立法权和管理权,但唯独职业教育由联邦和各州共同管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也非常大。

瑞士很早便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早在上世纪30年代,瑞士就颁布了第一部《联邦职业教育法》。在2004年,顺应时代发展颁布的新《职业教育法》中,重新对政府和企业职责、专业教学以及学徒培训内容、从业人员资格、质量保障机制等作出规定。

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的理念,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没有人会因为选择了职业教育而感到低人一等。

标题图片

日本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职业培训,并就职业培训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职业培训法,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公共职业培训机构。日本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及企业内的职业训练等不同层次,其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日本职业教育所格外关心之处。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主义,技术一流的蓝领工人就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在进入工厂前,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无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对钻研技术的兴趣。

这种精神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对技工的尊重。在日本,蓝领工人的收入甚至超过白领,在社会上也更受到尊敬。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日本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很高的水平。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妻子可以做全职主妇,并生养多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