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挂号收费窗口排队交款。图片来源CFP
中国网新闻2月9日讯(记者 金慧慧)贵阳贵航300医院精神科主任携患者“跳槽”到一家改制医院,再次引发公众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讨论。
公立医院医生跳槽至私立医院并非偶发事件。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宣布离职,前往私立医院就职。同年,据云南信息报消息,云南省玉龙县医院5名骨干医生在同一天集体辞职。
“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其核心是去编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也指出,取消事业单位人事编制制度是大势所趋。
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忠曾在2016年的人事高峰论坛上表示,全国事业编制人员约3284.4万名,在职人员2947.3万人,从行业看,教育和卫生占了大头,分别占总数的47.8%、15.7%。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2016年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这种以‘身份’区分待遇的制度,束缚人员流动、抑制竞争、制造不公,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格格不入。”朱恒鹏说。
2016年深圳市率先取消新建市属医院编制,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按照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员聘用。
“去编制的作用是打破医生的铁饭碗,让医生自由流动起来。”朱恒鹏对中国网记者表示。青年时报特约评论员吴江指出,人才的自由流动不仅是个人权利的回归,也使得资源得到更高效配置。
然而,由于去编制直接影响到编制内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遭到反对。“可以采取渐进的办法,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处在中间的人可以有选择权。”顾昕建议采取灵活策略打破改革阻力。
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现有在编人员仍按照编制管理,等到退休、辞退之后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而新人则不再有编制,实行合同聘任制,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现实中不乏去编制的成功案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产权归属深圳市政府,在人事和分配制度上,取消公立医院的编制管理,全员聘用。更早取消编制、实施全员聘任制的还有由天津开发区政府投资兴建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公立医院去编制改革是可以推动的。”顾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