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上午,“2016中美公共外交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隆重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进行协办。众多来自中美两国政府和战略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共聚一堂,共话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交流与对话,加强中美战略互信,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中心主任齐晔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是两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成功范例。齐晔谈到,在过去几年,中美之间在两国关系当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从2013年6月份到现在仅仅三年时间,在这三年当中,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有四次正式的在彼此国家的会面。在每一次会面所达成的协议当中,每一次必然有一个关于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这包括2013年6月9号中美之间关于应对HFC的协议,包括2014年11月12号中美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的共同声明,包括2015年9月25号中美两国首脑、两国元首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同时也包括今年的3月31号在美国又一次中美两国元首的声明。应该说在中美两国当中,可能是在气候变化领域里边达成协议最多的国家,这个协议也直接纬去年12月12号达成的哥本哈根协定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同时也是中美两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成功的范例。在2008年开始,从智库来说,当时比如说布鲁金斯中国中心的李凯儒(音)就认为气候变化应该作为中美两国关系里边核心的议题,当时在2009年最开始的希拉里国务卿,中间经过了作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科里,众议院的南希配洛西(音),在5月份、6月份、7月份又有朱棣文、骆家辉,到9月份、10月份又有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一直到11月份是奥巴马总统,在这个登台过程中,这里面出现了两个前所未有,一个是刚才我说的四次会面四次达成协议,这个在中美外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第二,在2009年所出现的美国高层级、单方向、单一议题,密集的对华访问和这种外交也是前所未有的。从目前来看,现在挑战是这样的,尽管我们达成这么多协议,这个协议的执行,特别是实施哥本哈根挑战仍然面对很多挑战。美国在2025年要实现26-28%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能不能完成?奥巴马总统所推行的清洁电力计划,最重要一个计划,能否如期实施?在美国国内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性的挑战。在中国2030年要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同时要实现20%的非化石能源目标,能否实现?是一个在经济上的巨大挑战。所以展望未来,我认为两个国家能够达成在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方面的合作,应该是仍然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
在此我想重述一下习近平主席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说的三句话,他是希望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努力的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的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启示,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发展的未来,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包容互建、共同发展的未来。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