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其人

郭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应用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能源经济与战略。同时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评论员。 [进入人物库]

精彩瞬间

  • 标题图片
  • 标题图片
  • 标题图片

舆论坐标

以论对策

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更灵敏反应国际油价

    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对国际油价的敏感程度和跟随程度。从前的价格调整周期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滞后期太长往往容易出现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动跟不上国际油价的涨跌步伐,这也导致不太了解这种机制的一部分民众对油价的涨落产生质疑。 [详细]

可缓解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众对于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误解,但是民众对我们成品油价格涨跌存在质疑,其实更深层次地讲,主要关注的是市场竞争性问题,从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来讲,企业、老百姓都比较容易接受通过竞争机制形成价格。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应该诉诸于让市场需求形成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价格。 [详细]

今年国内油价基本不会暴涨暴跌

    今年油价总体的水平应该跟去年差不多。因为今年的经济形势不会比去年差,美国的经济还在复苏,欧洲虽然有塞浦路斯危机带来的风险,但是目前也在一点一点释放当中,趋于稳定,根据中国的经济形势,对汽油的需求依旧看涨,供给方面至少也不会特别紧张,但是季节性的波动肯定会有,但应该不会涨太多。 [详细]

中国需形成自己的成品油定价系统

    中国作为一个体量很大的需求大国,对国际上价格应该是有影响的,之所以现在不能在国际上形成影响,这跟我们价值机制不能很好反映我们的供求是有关系的。因此,只有以市场为基础,综合利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才能形成更加合理、更科学的价格机制,会从根本上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详细]

文字直播

中国网: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善方案,主要调整三大参数: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调整挂靠油种。三大参数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郭海涛:首先,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对国际原油价格的敏感程度和同步程度,因为我们先前的价格调整周期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滞后期太长,很容易出现国际价格开始往上涨了,国内可能是要往下降,或者国际往下降了我们要往上涨,这些矛盾的现象也导致太多的不理解,部分民众对油价涨落机制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

实际上从消费者的支出角度来看,并不见得是不公平,因为油价的涨跌主要取决于前面20个工作日的平均结果,偶尔出现三两个工作日的上涨或者下降的时候,对整体趋势不影响,而现在调价周期调整为十个工作日以后,对国际油价变动的敏感程度会大大增强,上述矛盾现象会大大减轻。

其次,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相对来说,从前的4%的调价幅度有点大,敏感度就会比较低,不容易触发。取消之后,只要到了10个工作日,该涨就涨,该跌跌,实际上等于这个机制相对来说简化了。当然,它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果每次涨跌幅度小于50元/吨,那么就不做调整,移入到下一次的调整过程中间去,目的是为了减少行政的运行成本。

第三,调整挂靠的油种。在成品油定价过程中,中国进口近60%的原油,以前大部分都是参照布伦特油、迪拜油等等几种油的价格来执行的。但是,我们进口来源已经非常复杂,这几个油种也不能完全覆盖,以调整后,新挂靠油种的覆盖面会更好,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强。在新机制中不再公开说挂靠,这个东西对一般消费者来讲也没有什么作用。至于加入什么油种,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来讲,不是特别重要,其影响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为每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实际上是根据挂靠油种的波动幅度来定的。比如,国际油价WTI和布伦特之间的联动性是比较强的,涨跌幅差不多,加入不加入WTI价格,影响不大。

中国网:大众对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跟涨不跟跌”普遍存在质疑,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长久以来,公众对油价的质疑最终落脚点是什么?

郭海涛:之前油价调整周期由22个工作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国际油价上涨,我们虽然也跟随上涨,但上涨幅度并没有国际油价上涨幅度那么高,国际油涨10%,国内成品油可能涨6%或7%,政府实际可能调了3%或4%,因为政府要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考虑油价对物价的影响,对一些重要国民经济行业成本的冲击,这是我们政府管控油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由于国内油价上调幅度不到位,出现的结果就是,当国际油价下降的时候,为了弥补前期未调整到位的差额,下降的幅度相对小一点,为前期做一个平滑。这样,可能在很多民众看来,就是这么一个结果:国际油价涨的时候,我们也涨了,但是国际油价跌的时候,好像我们油价的下跌幅度没有那么大。

民众对我们成品油价格涨跌存在质疑,其实更深层次地,主要关注的是市场竞争性问题。从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来讲,企业、老百姓都比较容易接受通过竞争机制形成价格。而政府参照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调整再去制定价格时,这样的价格有一定科学性的,比以前直接行政定价要好很多,但是,毕竟国际市场跟中国的供需情况还是有些差别,因为它反应的是一种总体情况,所以国内市场竞争性相对弱,导致价格不是那么十分科学,也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网:你认为如今我们的成品油价格水平是不是合理的?

郭海涛: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的改革是渐进式的,从90年代末起,成品油价格关系一直在调整,包括原油挂靠国际原油价格,成品油也挂靠国际成品油价格,后来将直接挂靠改成间接挂靠。调价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到10个工作日,取消了4%的调价幅度限制,这个过程其实都是有进步的,定价机制的合理在不断趋向于科学和客观。

但是目前这种定价关系并不能达到完全合理,还应该有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价格机制,这个价格应该由市场供需竞争形成,也是政府、企业和老百姓最能够接受的价格。

中国网: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之后,在实施过程中,您预测一下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郭海涛:首先,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之后,滞后期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多多少少依然是存在的;

第二,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中国的供需形势跟国外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的冬季,取暖用油特别多的时候,他们就会推高油价,但是国内可能并不是用油的高峰,但是还要跟国际油价的涨跌波动,而我们需求旺盛的时候,依然还是要涨价的,这种现象是我们挂靠国外油价造成的。

最后,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2009年油价相对低了一些,2010年、2011年、2012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好,但是油价还维持在很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我们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变,对国际油价的变动更敏感,又取消了4%的调价幅度限制,那么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油价跌了大家都高兴,但是如果涨得很多的话怎么办?

这可能也会引起民众的不理解,认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承受跟国际上同样高的油价成本呢?客观讲,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暂时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原油进口到岸的价格是确定的,这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刚性支出,石油进口来源国不可能对我们进行低价补贴。当然大家也不必对这个事情过度关注,因为在新机制中,政府还是会有所考虑,比如,一旦国际油价出现了比较剧烈的波动,超出了大家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国家会采取一些临时干预措施,以避免国内成品油价格剧烈波动,影响社会正常运行。

中国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出应对?

郭海涛:应该从从定价机制的构建入手解决这些问题。市场定价机制是一个系统,比如国外的定价机制包括现货市场以及期货市场,中国作为石油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也要形成自己的定价系统,这个系统会显示出正常的价格,正常反映国内的供需形势,这样的价格才会对国际产生影响。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体量很大的需求大国,对国际上价格应该是有影响的,之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实际上跟我们价值机制不太反映我们的供求是有关系的。所以,以市场为基础,综合利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价格机制,会从根本上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如果国际油价暴涨,而我们必须进口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对一些特殊行业按着相关规定进行财政补贴,比如对农业的补贴,对渔业的补贴,这也是国际惯例。

中国网:目前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补贴是怎样进行的?

郭海涛:目前每年政府对农业、渔业,包括对交通运输等都有补贴,比如像出租车,有一个三块钱的燃油附加费,但是这种补贴的效率还是比较低。另外就是补贴的力度,实际上对油价高涨的补贴是分政府承担和企业承担两种。有时候大家会不理解,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每年利润都很可观,但是却喊着亏损,一部分原因是政府通过相对低一些的成品油价格让这些企业在炼化环节以亏损的形式对社会进行了补贴,它们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其他环节。

中国网: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就跟生产奶粉一样,中国的成品油生产技术不达标,一定要依赖于进口,国外的开工技术达标,成品油的价格一定会高于国外,这是必然的。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

郭海涛:其实中国的成品油进口量占国内消费的比重很小,而且这些年随着资源的紧张,现在政府也不鼓励出口,从这个角度来讲,成品油进口与买奶粉的机制不同,所以也不能作为类比。

总体来考虑,成品油价格高于国外,这并不是因为国内的成品油生产技术不达标,而国外的生产技术达标了,因此依赖进口,导致我们成品油价格高于国外。

我们生产成品油的技术问题,确实是分不同地域的,北京现在是国IV标准,硫含量为50PPM,已经很小了。北京以外的地区的排放确实是比较高一点的,但也都达到了相关标准。现在政府已经开始调整相关标准了,到2015年,最晚到2017年,全国至少达到国III甚至达到国IV标准。

中国成品油价格的高度与税有很大关系。因为中国政府征对成品油的征税要比美国征税高,他们大概是15%,我们接近40%,像欧洲国家更有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日本甚至达到百分之百的税率,这实际上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从社会资源供给情况所做的一种调整,目的是提高使用效率、环保等。

中国网:放眼全球油价,美国的汽油油价格是一个分水岭。油价低于美国的(包括美国)多为对成品油补贴的资源国,它们把汽油作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故采取鼓励态度;油价高于美国的如众多欧洲国家把汽油定义为奢侈品,对成品油征重税。目前我们国家的油价属于哪一种?是否符合我国国情?

郭海涛:美国的资源保障能力很强,自产油量大,它的战略能力、军事能力为能源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欧洲已经成为发达经济区,为了环保,将汽油定为奢侈品,它的税率非常高的,可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个别国家达到百分之百的税率。

总体上,我们目前成品油的税率介于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像我们中国以及日本等一些国家,本国生产的油远远不够需求,大量依赖外部供给的情况下,总是有安全方面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价格调整资源的使用情况,调整供给需求,对我们这种需求供给不足的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尤其是抑制一些不太合理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调整,出于总体的一种考虑。中国网:在抑制不合理的需求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郭海涛:从用油的角度讲,我们确实应该向日本好好学习。日本资源使用效率非常高。一是油品税率高,二是对于各种用油机器设备的能源效率要求高。

中国网:现在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如今这么严重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油品不合格导致的。真实情况是这样么?

郭海涛:雾霾的形成原因非常多,也非常复杂,油品会与雾霾天气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个问题还需要科学研究和讨论,据说中科院的专家十几年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油品与雾霾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程度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大,好像雾霾就是油品差导致的。

中国网:从长远来看,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突破口在哪里?

郭海涛: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讲,新的价格机制对跟踪国际油价方面已经比较敏感了,政府干预的“手”已经相对少了,但是现在的规则还是政府行政指导下的定价机制。

将来的目标是,形成完全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定价机制。随着政府管理减少,将来改革的方向就是把定价机制从行政轨向市场轨道转,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将重点放在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基础,主要有三个层次:

首先,在加油站层面提高竞争力度,国外的加油站一天可以几次调价,公司会专门派人采集价格,根据周围加油站的油价调整本公司的油价,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

其次,在炼油环节可以适当放开,可以有一定的竞争,对提高品质,更好服务消费者是有帮助的。这个环节适当放开,可以为下游多种所有制的加油站提供油品,为竞争提供基础。

最后,适当放开油源。从原油的角度讲,国内资源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进行开发,这几个企业的陆上开采技术已经比较高了,有合理性,中海油的海上采油技术现在进展也比较快。但进口原油渠道可以放开一些,给符合规定的民营油企多一些油源。比如沙特等资源国已经与跟中石油、中石化等合资建设炼油厂,引进了一个油源,将来是否可以考虑允许一些产油国跟中国的民营企业也进行这样的合作,也允许民营企业直接加工进口原油。这样既会形成多种竞争,也有利于资源国向我国提供更多资源,我国的石油资源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集中开发,总体上会提高了我国的石油供给保障安全,也最符合国家利益。

中国网:您能否预测一下今年的油价涨跌趋势?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郭海涛:我认为今年油价总体水平应该跟去年差不多。今年的经济形势不会比去年差,美国的经济还在复苏,欧洲虽然有塞浦路斯的风险,但是它的风险也在一点一点释放,趋于稳定。根据中国的经济形势,对汽油的需求还是会缓慢上涨,供给方面也不会特别紧张,但是季节性的波动肯定会有,这两天油价又开始往上走了,国际上的油价又涨到了96、97,因为美国的经济形势好,大家预期要涨一点,但不会涨太多,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为它封了顶,一连几年WTI的价格都超不过100美金,布伦特油价在110上下浮动,没有突发事件冲击的话不会暴起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