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期
  • 新锐批评家论坛合影
  • 标题图片
  • 标题图片
第四届中国女性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新锐批评家论坛
    

    自新世纪以来,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势头,无论是在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在网络载体上,无论是职业的资深女作家还是80后、90后的写手,她们的创作带给文坛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也呈现了多样化、深入化、专业化、跨学科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许多青年学者成长起来,由此带给女性文学学科新的力量,他们已构成当代女性文化、文学研究的生力军。

实录

刘慧英

刘慧英

第四届中国女性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一单元

开幕式:

主持人 王红旗

致辞人 梁景和 张志忠

第一单元:主持人 刘慧英

董丽敏: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

《青年、性别与媒介政治——对CCTV《看见》之“温州虐童事件”报道的叙事分析》

 
 
    《看见》通过征用多种看似并不完全一致的话语资源,其实是形成了一种与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变迁相呼应的“有问题的”的媒体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特定的传播理念及其具体话语策略,与其对于青年亚文化、大众道德伦理体系、网络传播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不难窥见新闻节目制作者们内心的混乱与紧张——既想跟上全球资本主义的步伐却又难以回避作为本土主流媒介应负的责任,既有充当另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看似“普适化”的“公意”代表的冲动却又想保持媒介客观、公正的形象,因此只能在全球资本主义、青年亚文化、个人主义、转型中国的媒介体制等种种力量的博弈间谋求折中。然而,当年轻的制作者们总是不假思索地从带有鲜明的自我认同色彩的“个人”出发,来进入新闻采访的时候,这一支点的有限性已经决定了,其企图调节和整合因为各种力量博弈而产生的紧张关系的努力很难能够实现,因而从新闻致力的“看见”走向文艺节目化的“不见”就不可避免。 


陈 思: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废人”的世界——须一瓜小说论》



通过对“废人”的生存困境、内在能量和道德困境的描述,我在论文中着力分析须一瓜小说世界中的一系列“废人”形象。经过分析,认为须一瓜正是通过以废人为主人公、以废人为文学同情的对象、对废人赋予审美价值,来完成对都市现代性的质询与反省。结论处,论文进一步延伸探讨“废人”书写之下的两条文学谱系:“多余人”书写和“底层”书写,借此撑开更大的理论空间,提出批评家下一步的任务。

 
标题图片

刘  俊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主持人 刘 俊

刘慧英: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谈张辛欣的自传体小说<我>》



张辛欣曾是1980年代中国著名的女作家,80年代末她去了美国,20多年来她几乎完全淡出中国文坛,她自称“自我流放”。2011年初她在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她的自传小说《我》,虽然有莫言、张承志、史铁生等的“推荐”,在网络上也引起不少普通读者的热烈反应和讨论,但总体上却是寂寥的——她早已不属于体制内的名册里的作家,如果以华文女作家的名头来论述她当下的写作却又另当别论了。《我》不厚的二卷本所囊括的历史性标志:1949年军队大院和北京胡同的生活;破四旧、红卫兵、串联、上山下乡等文革历史;林彪之死及1976年的转折;恢复高考等等。它是一部中国的当代史——从一个女孩儿、青春期少女、成年女性视角出发的当代史。《我》不仅直面真实历史,更直面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灵魂处境,直面自己曾经活成过什么、供奉过什么、充当过什么、制造过什么,作者的记忆是坦诚的,质感的,鲜活的,个性的,富有生命与精神的原生状态,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文学记忆,并“为记忆文学提供了新一代的精彩版本,是久违的小说家给我们一个新的惊喜”。

刘传霞:教授,山东济南大学文学院

《传奇生涯下的寻常人性——析严歌苓的长篇新作<妈阁是座城>》



《妈阁是座城》保持了严歌苓所擅长的写作风格,在性格独特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背后,持续拷问丰富而繁杂的人性。严歌苓的写作打破人们对赌场、赌徒的僵化刻板印象,解开赌场、赌徒神秘面纱,写出赌徒、掮客的真实生活、庸常人性。严歌苓在赌场光怪陆离、魔幻般、超现实的生活中探究人性奥秘,在赌徒与掮客的畸形人生中发掘微弱的人性之光。同时,作为一个女性意识、女性立场明晰的作家,在严歌苓《妈阁是座城》里依然在书写雌性的力量,把修正人性之恶的救赎力量安放在坚韧的女性身上。

梁燕丽:副教授,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回归自我,回归身体——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到<哀悼乳房>》



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到《哀悼乳房》基本勾勒出西西女性文本的发展线索:从寻路青年女性到成熟中年女性,从蓝色抒情到斑斓知性,从造梦的激情到面对现实的冷静,从心理性别到生理性别、文化性别,由乳房书写回归女性的本质、人类生命和文明之源。本文分如下几个部分:一、西西和女性视角,二、回归自我:《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三、回归身体:《哀悼乳房》来对西西的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标题图片

刘传霞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主持人 刘传霞

晏杰雄:副教授,长沙中南大学文学院

《贴近生活的成长叙事 ——南迁作家刘芬小说论》



刘芬是一个外表安静内心充满激情的人,这投射在她的创作中,让作品简单大方却血肉丰满,主题鲜明。她的作品就像是在泥土中盛开出的一朵芬芳,混合了泥土的气息和花朵的幽香,她以敏锐的捕捉和生动的表达为泥培育出让人难忘勾人回忆的成长之花。刘芬用“清泉石上流般”的心态,手握黑白素描笔却勾画出一幅幅色彩缤纷的人物成长轨迹图。她不故作敏感忧伤,而是将人物内心体验和感受置于大家身边常常发生的故事中,自动形成一个凄美的意境,将读者拉进了故事中跟着主角一起体验和见证成长。首先是贴近生活的意象和语言。其次是就地取材的生活化故事。三是贴近生活的人物心理刻画。

曹 霞:副教授,天津南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乡镇叙事与性别困境——论盛可以的<时间少女>》



盛可以在《时间少女》中,再次书写了她念兹在兹的写作主题:乡镇叙事与性别困境。乡村少女西西是一个私生子和弃儿,小说通过她从农村“离去”、走向城镇的经历,逐一展开了她的情爱之痛和身世之秘。围绕着西西的命运,盛可以讲述了数位女性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呈现出女性永远处于“丧失”的性别困境。《时间少女》生动并富有象征意味地勾勒出了当下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变迁,为时代破碎和荒芜的女性影像提供了见证。

田美莲: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解读电视剧<甄嬛传>》



一、现代女性思维进入历史讲述,复原历史场景,兜售的是自恋、三角恋、多角恋俗世故事。二、强调了女人生殖性而忽视女人的性爱,生殖性功能的夸张性的放大是电视叙述的一种策略,也是情节的推手。三、对抗性的重复强调与戏剧效果的增设,带来了视觉娱乐性,也削弱了有意义的人性价值表达。

 
标题图片

董丽敏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主持人 董丽敏

白军芳:副教授,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论<天香>中的中国女性现代文化品格》



《天香》虽然书写的是明朝晚期的顾绣发展的故事,但是,女性文化品格却是富有现代文化气息的建构。首先,“天香园绣”的女子们不是“红楼世界”中的依附人格,是依赖自身劳动来“挣”自己生活的主体型形象,其次,作者在塑造女性文化品格时,一反传统的“清高型”“才华型”方向塑造,而凸显女性“世俗化”的生命面向,其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来自多种文化元素的“错接”。最后,论文强调,《天香》中的女性现代文化品格是整个现代化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和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化品格塑造美浑然一体的。

刘 俊: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

《“向母亲的年代告别”——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告别的年代>》

黎紫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既是马华文学在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收获,也是黎紫书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创造的又一个“神话”。从小说的标题,到小说的内容,黄锦树提出的问题,不但提供了他自己的思考,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寻找黎紫书小说《告别的年代》的“亮点”提供了基本路径。先说标题。书名《告别的年代》其实不是黎紫书的“原创”,在罗大佑那众多忧郁的歌曲中,有一首歌就叫《告别的年代》。罗大佑的这首《告别的年代》诉说的似乎是一个爱情和离别的故事,可是细细咀嚼,又觉得在告别之中,分明又有着强烈的依恋。再说内容。“向故事告别”在《告别的年代》中十分明显——对“后设装置”的大量运用就是明证;“向自己告别”似乎也不难发现——对以前小说的“延续”,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告别的年代》中的杜丽安是小说中的关键“节点”,无论是杜丽安,还是杜丽安的“分身”“丽姊”,以及杜丽安的“衬托”、“影子”、“面向”和“文化化”的作家韶子,都以不同的侧面和层面,围绕着杜丽安,展示了杜丽安时代马来西亚华人女性的成长史、奋斗史、心灵史和成功史——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视角的重要性和女性意识的自觉性,于焉成形。

戴潍娜: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式的假面舞会》





一、在哪里结束,就是哪种文学:《炼狱之花》的结尾运用了先锋的手法,给出了多种结局,孰真孰假,全凭读者择选。在历史文本的研究中,选择历史文本的终点就是选择其历史角度,换句话说,在哪里结束,就是哪种历史。这在文学当中,我想同样适用,在哪里结束,就是哪种文学。终极关怀以及对社会、对人性挖掘机式的拷问使得这部长篇小说在迷人的灵魂之外又获得了一种严肃的灵魂。二、未曾料到的深刻关系:像曼陀罗这样叫人吃不透、恨不来、疼不起,充满矛盾和极限的女性形象,在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可谓稀缺。她身上随之而来的两段诡谲的关系,进一步让她成为了一个令人迷惑的“异数”。三、形而上的世界,抑或昨日的世界。当对中国式的昨日世界的缅怀,被虚拟提炼成童话式的存在,徐小斌对现世的反讽也获得了更具审美意义的回音。四、期待光明,更期待黑暗。《炼狱之花》这是光明与黑暗的辩证法,也是徐小斌偏爱的表达。

周显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认罪的书写与自赎的可能——乔叶长篇小说<认罪书>散论》

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是一次向历史和人性隐秘探险的叙事。以主人公金金作为叙述者,小说从她感情的纠葛和个人的复仇角度“书写”了家庭、家族、民族之“罪”。《认罪书》从人性出发,挖掘出埋藏在人心底的罪恶,但《认罪书》仅认了罪,赎罪却是无力的;认出了人性复杂的罪,遗憾的是,对复杂历史图景和现实更多、更深刻的罪及对罪因书写不足。

 

闭幕式:

主持人 王红旗

总结人 乔以钢

 

本期信息

主持人:王红旗 
主  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
时  间:2014.5.17
地  点:紫玉饭店    

嘉宾介绍

标题图片

乔以钢

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标题图片

梁景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标题图片

张志忠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标题图片

王红旗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标题图片

周显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标题图片

戴潍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
标题图片

刘俊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标题图片

白军芳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标题图片

田美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标题图片

曹霞

南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标题图片

晏杰雄

长沙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标题图片

梁燕丽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标题图片

刘传霞

山东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标题图片

刘慧英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研究员
标题图片

陈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
  

活动预告及报名

活动报名:请将姓名+职业+联系方式发送至female@china.org.cn,报名成功会有邮件回复

联系方式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王红旗
助理 周显波
责任编辑 蔡晓娟 张林
联系电话:88828425
电子邮箱:female@china.org.cn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联合出品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