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英中国> 头条新闻

丹•斯泰恩博克:新常态着力改善中国民生

发布时间: 2015-03-03 14:18:43  |  来源: 中国日报  |  作者: 丹•斯泰恩博克  |  责任编辑: 毅鸥

丹•斯泰恩博克(Dan Steinbock)美国智库印中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访问学者

3月1日起,中国央行分别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这一举措被解读为政府对当前增速放缓经济的支持。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说明快速工业化时代的完结以及中国人口转型的开始。2010年以来,工作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从其它国家来看,在经济不景气的欧洲和日本,增速放缓反映出需求减慢,美国经济则开始复苏。去年,尽管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疲软,但决策者们仍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这还要归功于政府出台的各项“微刺激”措施以及央行的流动性注入。

尽管当时国内外的预期较为悲观,国外尤甚,但中国政府仍然在去年10月就完成了原本计划于年底完成的新增一千万就业岗位的目标。

那么2015年又将如何呢?

中国目前还没有可靠全面的劳动力市场。官方统计的失业率还仅仅是十年前的数据。尽管这其中有一些自愿登记的失业者,但仍缺失了较为关键的部分——农村人口、农民工及应届毕业生。

失业调查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工作年龄人口,而调查结果提供了一张就业趋势的动态图。2008年全球性危机爆发前,失业率是5%至6%,而政府在那之后的一揽子刺激计划把失业率维持在了5%。估计目前的失业率为5.1%。

显然,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央行的流动性注入对劳动力市场起到了支撑作用。只要重要增长点的增长势头依旧低迷,那么就将继续执行更多的货币宽松政策。现在的通货膨胀率也是五年内最低的。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劳动力市场也处在过渡期。一些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12年年底开始,劳动力就已经供不应求了。去年,城市劳动力需求仅下降2.2%,而劳动力供应则锐减了4.4%,是需求的两倍。

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不同于那种影响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到二十年里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然而近期内,由于受市场运作的周期性因素影响,且中国仍处于结构调整的过渡期,因此整体情况尚不明了。

同以往一样,中国的春节会让1、2两个月的统计数据受到影响,这会使长期数据失真。而消费通胀和制造业数据间的关系则更为有趣。这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直到2010年初还是一致的,但那之后就有所不同了。

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增长都靠投资和净出口,但现在中国的制造业者尝到了产能过剩的苦头,制造业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很消极。与此相比,中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信心却依然坚实。在非制造业行业中,消费需求因较大幅度的工资增长而有所增加。

直到最近,中国仍将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现在甚至还可以快速增长,但中国政府选择让其慢下来。因为现在的重点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而是要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增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简单地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当成经济困境来看是种误解。只要继续保持劳务市场活力、深化体制改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大幅提升。这才是重中之重。

本站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观点中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