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去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修出台,却“一夜倒退25年”。面对社会质疑,彼时卫生部只有一句解释: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如今,面对广州奶业协会“奶业标准被个别企业绑架”的质疑,内蒙古奶业协会反驳的理由还是那句话。人们很纳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情”,居然让奶业标准不进反退,以致1986年的标准都太高了?

栏目条1
奶业国标“削足适履”饮鸩止渴
    风波之中“国情之说”压倒了质量标准,过低的奶业标准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利益的失衡,那就是大企业与奶农的利益考量,超过了对消费者切身权益的考量。从企业角度出发,如此或许能更好的保障奶源、保障自身利益,但降低标准、伤害消费者权益,带来的是饮鸩止渴的后果。浅显的道理是,质量标准高可能带来奶业的阵痛,如原有的奶牛养殖各方面要有所变动改善,企业会面临奶源问题,但这会倒逼出产业的升级以及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市场信赖后会踏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降低标准会带来一时的幸福,但后果又将如何?【详细
监管部门对“全球最差”作何解释
    如今中国牛奶质量标准,其中的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每百克降低了0.15克,业内认为是“全球最差”。凡事都在进步,我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却神奇地因“国情”而退步——是我们终究养不出好牛、产不出好奶?抑或是维持低标准牛奶标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些问题显然近乎不是什么问题。我们为何要喝“全球最差”的牛奶?这不是广告化的社会责任能回答的,也不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奶协”能说明的,倒是对标准有甄别权与发言权的职能部门,对这个“全球最差”的标准,又该作何解释呢?【详细
栏目条2
别让奶农为企业缺少责任担当垫背
    “国情论”的说法,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诸如垄断企业谋取暴利时,诸如消费者不得不承担过多的代价时,有关方面总是能拿出“国情论”回应民众和社会的质疑,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奶业标准“国情论”成为了“全球最差标准”的“救命稻草”,甚至可以用一个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回应所有的质疑——维护奶农的利益!
    所谓“国情”决定了“全球最差标准”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说法,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幌子。“全球最差标准”的背后是民众对国内奶粉不信任和恐慌情绪的折射,或者说,刺激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国情论”从根本上说并不能真正维护奶农的利益,相反,奶农恰恰是受害者和不被保护者。当大的危机到来时,奶农很可能成为“垫背者”而非那些大企业。“国情论”是企业缺少责任担当的明证,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而用“国情论”作为辩护,是一种丑陋的行经和一种愚蠢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未尝不是在自掘“坟墓”。【详细
行业必须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行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牛奶标准提高,检测手段升级,这样不但不会损害奶农的利益,反会倒逼养殖户去改善养殖条件、增加责任心的。于此形态下,才能形成市场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商品信息的充分快捷的传递,消费者用脚来投票的表现力只会越来越强。
    良性的商品经济形态应该是,制度规范行业发展,行业必须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行。而现在的情况竟然成了行业局限制度,甚至绑架制度。有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之下,就不可能有奶农的利益高过消费者的饮食健康这样的怪镜头出现。在这种目光短视的思维导引下,还出现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怪事:一些知名洋品牌作出了愧对国人的不轨举动后,我们该出检的继续“按兵不动”;该直面严重偏低的标准的,仍不快速拿出来周告国人,接受民众考问,以期尽快调整。直到网友查出“低标准”后,仍言“符合国标”。这的确该引发社会全面深度反思了。【详细
结束语

    4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学生奶计划,50年代政府掀起三杯奶政策。60年代,日本政府发起“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政策,多年号召,国民平均身高增加11厘米。80年代,印度政府掀起“白色革命”,号召国民每餐加大牛奶的饮用量,很快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牛奶饮用量大幅上升。我国经过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应该也必须在不久的未来,让国民吃上放心奶。

栏目条3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戴丽丽 | 电子邮件:dail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