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要完善思路和改进举措
    在全国两会召开后,人民网、腾讯网推出了关于两会的大型网络调查,网友踊跃投票,选出了十大热点项目,食品安全是其中之一。安全的食品,是民心安定之所在。在千家万户能安放一个安全的餐桌,就是安放民心最有效和最温暖的节点。然而,今天,公众这种最基本和最正常的要求,却显得有些奢侈,也因此反映出要保障食品安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田勘
    保障食品安全,也需要通过让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关心自己的利益中来获得。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制度设计和实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坚守“底线”才能打赢保“胃”战
无视商业伦理让企业家缺少道德血液
    食品类企业,最应成为道德良心的企业。中国企业目前大多只重视快速扩张、规模、利润,但却忽略了法律与道德约束,更不用说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社区、消费者等的社会责任。目前仅靠事后法律救济和监管,显然不能根治这一问题。有一个被欧美常用的治本工具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商业伦理教育与培训。

食品安全中的“四两拨千斤”

    在媒体监督与行政部门的配合中,新闻媒体被称为时代的眼睛,而行政机构则被称为社会行进的双腿。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传媒出现过“纸馅包子”这样的假新闻,行政部门也出过“记者黑名单”这样的病态举动。但捂住眼睛的社会躯体早晚要付出跌伤双腿的代价,因此让媒体加强自律的同时加强监督,透视大众餐桌,审视生产环节,行政部门的科学管理才更紧迫更有责任和动力。“四两拨千斤”就是从实践中走出的社会管理“协同配合”的和谐大道。

食品安全

    民生保“胃”战,应该多一些“底线”坚守。要从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就必须正视我国商业伦理已经出现的严重问题,切实加强商业伦理道德建设。这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

监管食品安全须打好制度补丁

    单靠食品药品监督局一个部门,不可能建立起对食品安全的严查体系,公安部门也应该配合食品监督积极作为,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显然,设立“食品警察”是一种可以期待的尝试。

监管别再犯“软骨症”
    价值重塑、道德再建,从来都无法速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日拱一卒的渐进式推衍。食品安全的构筑,却刻不容缓。营造安全环境的紧迫性,与道德全面修复的持久性相抵牾。从制度求解,着眼于缜密监管、从严问责,就成了最实用的解颐之方。若道德堤坝失守,监管又患“软骨症”,那食品安全上的恶性循环和认同困境,又何从避免?
用究责之拳砸碎黑心食品利益链
    监管工作始终是贯穿食品安全管理的一根主线。若这一领域存在“猫鼠同眠”的现象,若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形成“灰色默契”,那将对食品安全造成致命打击。实际上,一起接一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可以从“养鱼执法”中找到违法之影。这显然是一种公开渎职行为。我们亟待公开清剿并喝止这一“罚款创收”行为,强力堵塞各类监管缺漏。这样才能彻底砸碎地沟油的利益链。

被绑架的安全标准应该“就高不就低”

标准不该被部门和行业利益绑架
    任何标准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而且越低的标准越不利于中国养殖业、乳业的发展升级。最终,国际竞争者可能因此获得市场优势,无论中国散户奶农,还是乳制品企业都得不偿失。乳品标准只应对公众的营养和健康安全负责,至于产业利益,那是别的部门、其他规划的事情。

“无法检测”让食品安全问题更难缠

    不知从何时起,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事故、添加剂疑云等,风波迭起,各种作假技术手段,升级换代推陈出新,各领风骚没几年。从苏丹红到瘦肉精,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再到激素门……质监部门“无法检测”的回应,才是对民众的食品安全诉求最恐怖最致命的打击。这表明监管链条完全处于溃败边缘,不指望他们主动检测监管,防患未然,现在已经出现问题,指望他们能做出权威检测鉴定,定纷止争,查漏补缺,结果还换回一句“无法检测,不知从何下手”,这不是开玩笑吗?

见微者,知天下微 评

往期回顾

    诚然,由于食品生产经营链条长、涉及面广,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治理起来确实并非易事。此外,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并非短期内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及消费者等的合力协作,形成行政监管、司法保护、社会监督的综合机制。希望在代表委员的关注下,“食品安全”这个痼疾能早日彻底治愈。毕竟,人们不想整天生活在不安中,质疑身边的每一份包装食品,每一份青菜,每一块猪肉,每一家餐厅和超市。

中国网观点中国  |  编辑:张林
中国网专家博客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