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食”恶不容赦

谁来守护舌尖上的中国

“食”恶不容赦,舌尖上的中国梦谁来守护
 

聚焦

  • 近日,剧毒农药种植生姜、老鼠肉冒充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又占据了各大新闻头条,恶心着全国人民。公安部近期公布了十起打击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两高”针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颁布了最新的司法解释。我们看到了“食”恶不赦的乱象急需重典猛药,担忧着舌尖上的中国梦,该由谁来守护?

     

  • 是可忍?食品安全老生重弹,我们习惯了什么都不能吃

     

    从无锡这起老鼠肉等“制售假羊肉案”中,不难发现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是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不强;二是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头监管,打击不力;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企业或者个人抱有侥幸的心理,为牟取不义之财,造假手段如此卑劣,为所欲为,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目前,奶粉里有“三聚氰氨”,面粉内“增白剂”,食油中“地沟油”,鸭蛋里有苏丹红,就连老鼠肉也变成了羊肉……今后我们还能吃什么?

     

    遏制食品安全问题已提人们的嗓子眼,必须痛定思痛,痛下决心,借助于执法部门,杀鸡儆猴,杀一儆百,震慑其他抱存侥幸心理的违法违纪企业或个人。[详细]

     

    因为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频发,公众的神经已经被刺激得很大条,但看到这则消息,不少网友依旧是觉得触目惊心。狐狸、水貂、老鼠等动物肉品并非完全有毒,不是不能吃,但是其未经检疫检测,至少提高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因为其处于监管之外,肉品过期、变质也有可能,再加上为了让这些肉看起来像羊肉,还得添加很多食品添加剂,进一步提高了不安全可能。同时冒充羊肉的行为,也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详细]

     

  • 孰不可忍!问题食品,何以能“特供”国人

     

    除了挂羊头卖鼠肉之外,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潍坊峡山区农民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生姜。神农丹主要成分是一种叫涕灭威的剧毒农药,50毫克就可致一个50公斤重的人死亡。据悉,潍坊当地出产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农药。

     

    “神农丹姜”固然生长于“人人相害”的伦理土壤中,但是,其成为国人的“特供”食品,更离不开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宽松和懈怠。

     

    同时,也应该看到,“神农丹姜”并非特例。国内食品生产者采取国内、国外双重标准,有其普遍性。外销和内销食品安全质量的巨大差异,不仅仅在生姜、蔬菜、水果,甚至也在乳制品等其他食品领域存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副局长杨刚就曾表示,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国内的乳制产品86%都是合格的,出口产品98%都是合格的。[详细]

     

  • 一个“道德滑坡”能否解释种种乱象?

     

    羊肉到百姓的餐桌,要经过养殖、屠宰、流通、销售等环节,无论相关部门的监管有多严格,也无法做到每一只羊、每一块肉都进行检测。特别是像这起用老鼠等动物冒充羊肉的违法案件,其屠宰、加工、流通环节很多是在地下阴暗处,相关部门要监管难度可想而知。当这些肉品流向市场之时,能够做到的最多是少量抽检。也正是因此,从这起案件中可以感知,商业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去刨根问底,为什么中国社会的商业伦理滑坡?法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惩治过轻等,都是重要的原因。譬如这起案件的涉案人,不太可能不知道其行为可能害人也违法,但为了降低成本、多赚钱,以至于不惜假制售假冒羊肉。一个社会的商业环境、法治状况,深刻影响着企业伦理的高低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食品行业的道德滑坡,不仅仅是企业和商人的商业伦理败坏了,实际上是全社会道德滑坡非常严重的反映。[详细]

     

  • 舌尖上的中国梦,谁来守护?

     

    如今,随着现代食品工艺的日益复杂,处于流程末端的消费者很难判断食品有多安全。只有在危害明显的时候,人们才会拒绝消费;当遇到伪装精致、危害隐性的不安全食品,则无法识别,继续用健康埋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看得见的法治监管与明明白白的风险警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果说,今天有什么能牵动13亿国人的神经,食品安全一定名列前茅。而打造食品安全体系,法治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一个“严”字的背后,体现了清醒务实的现实考量。近年来,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件连年上升,犯罪方式不断创新、手段更加隐蔽,犯罪的团伙性、链条性特征明显……对食品安全“治乱用重典”,就是要以对百姓安全负责的菩萨心肠,祭出对犯罪行为的雷霆手段。

     

    而这种警示,需要日益严密的立法,更需要“毫无例外”的执法。正如最高检有关负责人指出的,“食品安全犯罪易发多发,与一些部门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一些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包庇纵容有较大关系”。以食品添加剂为例,哪怕制定再严的标准,倘若没有执法的“力挺”,其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详细]

     

结束语

成就“舌尖上的中国梦”,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当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就算通过“色香味”可以骗过感官,就算通过特定方式可以“晃过”机器检测,也依然会被监管所识别、被法网所拦截的时候,才是民众对食品选得放心、吃得舒心的安全时刻。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