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应急已进入科学程序
    芦山地震后,信息公开及时、透明,救援工作较汶川地震显然已经更加科学、合理。经历了大灾难的洗礼之后,中国的确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且运用到现实当中,才能使这次地震救援井然有序。可以说,中国的地震应急已经进入了科学程序。
芦山地震舆情banner

事件概述

芦山地震事件概述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

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

累计受灾人口230余万人,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

截至2013年4月22日,武警部队救灾一线兵力已增至5800名,大型工程机械164台。共从废墟中成功救出被困群众103人,救治伤员1660人,医疗巡诊650人,抢通道路18公里,抢运物资215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已于当日中午时分乘专机前往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指导救灾。各个部门启动地震应急启动,展开救援。

社会各界守望互助,踊跃捐款。截至4月27日,四川芦山地震过去整7天。根据基金会行业第三方信息披露平台基金会中心网数据统计,全国共有115家基金会已参与地震救援和确定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共募集善款和物资10.49亿元人民币。

四川省政府决定,2013年4月27日为全省哀悼日。

媒体关注走势:舆论在移动扫射中连续脱靶

芦山地震媒体关注走势

    4月20日以来,芦山地震成为国内外舆论最关注的热点。五年前的汶川地震,人们的悲痛印象还很深刻,五年后的芦山地震,同样发生在四川,虽然震级轻了许多,却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舆论关注点几次发生转移。在地震后黄金72小时中,救援是第一任务,救灾情况不间断更新,灾区寻亲的信息被媒体滚动播放。而同时,各大媒体、企业网站以及众多微博用户均改为黑白背景以表哀思。随后,社交媒体在本次地震中大展身手,微博自发爱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让灾情迅速传播,强大的信息传播和互动功能为救援贡献强大力量。

4月24日之后,搜救工作进入稳定状态,公益慈善上升为舆论焦点。以李连杰的壹基金为首的民间慈善,公众给予极大的肯定和信任,而以一直以来饱受舆论诟病的中国红十字会为首的官方慈善机构则遭遇了不断质疑,甚至被翻旧账。

随后,主流媒体频繁报道“最美人物”,以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同时也是一次唤醒社会良知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舆论中时常出现声音对地震救灾的各个环节提出质疑和指责,但最终都以“脱靶”告终,因为有更多的声音呼吁理性克制,呼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对比:从汶川到芦山,五年后的天灾复检

汶川芦山地震对比

    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消息发布、应急启动、物资发放、医疗救援、救援组织等各方面均有所进步。而媒体也把这次地震形象的称作是汶川地震五年后的“复检”。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从汶川到芦山,一个民族的砥砺前行》中写到:政府、社会及民众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从政府第一时间新闻发布,到网站建起“寻亲热线”、“灾情快报”,从公益慈善组织高效运转,到志愿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相互交汇,西方媒体感叹:“人们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确信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台湾《联合报》用 “跳跃式进步”来形容芦山地震中的中国表现。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评价说,政府的应对措施“快速且有力”,并且评价中国公民参与救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同时,路透社注意到,此次地震中没有学校倒塌。雅安市防震减灾局官员说:“我可以保证没有学校倒塌。”

《印度时报》称,中国官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发布信息,安抚民众。这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是难以想象的。《联合早报》认为,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灾区与外界的信息传播速度明显提高,主要渠道是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微博为受困求助的一方和指挥救援的一方,搭起了重要的网络生命线。

从反应速度、信息透明度、以及一些地震现场的小细节得到的评价中,均可以看出国内外舆论对于汶川地震五年以来,中国的灾难应对以及国民的救灾热情是持肯定态度的。

救援:拒绝盲目,相信理性和科学

汶川地震后,无序的交通使道路阻塞,救援人员和物资无法进入,无论是抢险人员还是志愿者都陷入焦急和茫然。五年之后的芦山地震,志愿者显然更加成熟和理智。这得益于媒体的大声疾呼以及微博上的配合和广泛传播。

在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很多网友都在微博上呼吁,“不要盲目赶赴灾区,要给专业救援、生命救援留下通畅的通道。”“不是紧急事情,不要往灾区打电话,将通畅的信号留给救灾应急。”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配合更加协调、更有经验,反映出灾难面前的中华民族更加顽强、更加成熟。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曹林发表文章称:积极参与救灾的热情值得赞赏,但这种热情要服务于救灾,以“最有利于救援”为中心,而不能以自己的热情为中心。民间救援不能只凭热情,不是比拼激情,而需要专业、理性、有序组织和对救灾大局的关怀。特别是在大灾发生的初期,全民沉浸于那种“都想出把力”的昂扬激情中,适度节制一下这种热情,审慎地衡量各种后果,可能更有力量。

舆论除了呼吁避免盲目救灾之外,也有极少数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不理智的声音。包括“地震局只有千分之一预算用作预测”、“当地政府在救援方面无作为”,甚至要求中国红十字会“滚出雅安”。

微博是把双刃剑,当用在救援、慈善、祈福上就是扩大善的力量,当用在无端指责、不分轻重上时就是在帮倒忙。批评这种不理性的声音随之出现,及时的遏制住舆论愤怒和指责的情绪,使整体的舆论保持着充满理性的关怀氛围。

慈善:红会的如履薄冰与民间慈善的一呼百应

和以往的重大公共灾难类似,四川芦山强震中,中国红十字总会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下,传言与质疑纷纷到来。红会在积极参与援助的同时,还在忙着回应各界对红会的质疑,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4次做出回应。随后又爆出红会要重查郭美美的新闻。

从影响结果来看,红会的捐款数额大幅下降,工作人员抱着捐款箱四处奔走却鲜有收获的图片在网上广泛流传。而香港向雅安捐的1亿港元善款也是在经历难产后才获得通过。这些直接且负面的影响更加深了舆论对于红会的不信任。甚至翻出以往捐款去向的旧账,使红会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有媒体分析称,一方面,“郭美美事件”后一系列的舆情事件带来的信任危机还没有消弭;另一方面,与红十字会救援、募捐等举措有关的网络谣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反观民间慈善机构却在本次公益募款中大放异彩,甚至有成为中流砥柱之势。由于透明度强,监督执行规范,善款使用和账目清晰可查,以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为代表的一大批民办慈善机构,发展迅速赢得了公众的信赖。一些企业家和明星等社会知名人士,建立起来的公益慈善机构,在灾害救助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但正如观点中国的头条文章所说:因为红会以往交给社会的答卷分数太差,导致如今一分一毫都在舆论的监督之下。这种死盯式的防守,让红会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生怕被抓住马脚,稍有不慎就会迎来舆论炮轰。雅安救灾还在继续,我们并不指望让舆论再给红会一次机会,红会也别奢望一次行动就能收拾好这几年败坏下来的烂摊子,还是先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的救灾工作。经过这次与民间公益的鲜明对比,只要红会过后能够充分反思自己,不再有大摇大摆的傲慢,用行动换回舆论的认可也并非遥遥无期。

舆情点评:灾难应急进入科学程序,舆论才能理性跟随

芦山地震后,信息公开及时、透明,救援工作较汶川地震显然已经更加科学、合理。经历了大灾难的洗礼之后,中国的确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且运用到现实当中,才能使这次地震救援井然有序。可以说,中国的地震应急已经进入了科学程序。

而舆论在地震之后起到了两方面作用。一方面,舆论关注有过热之嫌。过分嘈杂的舆论环境不利于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红会的“说什么都是错”,比如地震局“预报不准不如不要”。虽然舆论监曾经在灾难救援时发挥过重大作用,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一些非理性言论很容打乱部门机构的正常工作流程,疲于应付负面言论而使工作目的本末倒置。

另一方面,人性化的考虑和理性言论占据主要阵地。各大媒体开通寻亲热线、捐款平台、不过度渲染悲情、不过分苛责红会、为专业救援让路、不逼问企业捐款数额、宽容灾区干部忙中出错等等。地震后的舆论场上出现一种常见现象:只要有过激言论出现,必然有理性客观的声音来对阵。而这种理性的力量总能被公众所接受,成为主流。这是由于震后救援科学有序,舆论才会理性跟随。而理性、宽容、人性化的声音带着善的力量,更容易被公众接纳和传递。

芦山地震之后,中国的灾难应急做的虽然不算完美,但进步之大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如果能顶得住舆论压力,全力救灾,最终必定会得到理解和支持,正如微博上传播最广泛的那句话:救人最重要。

>>>>阅读文章

观点中国 张林

四川芦山县7.0级地震
四川芦山县7.0级地震
环球时报:“救灾共同体”乃不幸中之幸
华声在线:红会“浴火重生”莫错失良机
观点中国:借地震贴标签是理性认知的懒惰
广州日报:如何防止救援“冷热不均”
中国青年报:雅安需要一个恒定的关怀温度
张天蔚: 像珍视逝去的生命一样,我们的社会也会以更大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受灾的亲人,倾尽热忱和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建生活。仅就伤亡人数和直接损失,芦山地震不及汶川地震的百分之一,但灾后重建的工作却几乎同样繁重和艰难。
杨公振: 雅安救灾还在继续,我们并不指望让舆论再给红会一次机会,红会也别奢望一次行动就能收拾好这几年败坏下来的烂摊子,还是先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的救灾工作。经过这次与民间公益的鲜明对比,只要红会过后能够充分反思自己,不再有大摇大摆的傲慢,用行动换回舆论的认可也并非遥遥无期。
拉乌德斯 费尔南德斯: 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很多情况下也无法预知,但是利用科学适合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地挽救更多的生命,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在西部地区做着努力,让成百万的边远地区的居民有安全住所,通信畅通。汶川就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榜样,芦山和宝兴也将是会这样。
谭浩俊: 面对部分港人的疑捐、抵捐和抵赠行为,不仅给了中国内地慈善工作沉重而伤心的压力,也促使中国内地对慈善工作的深入反思。实际上,从1997年回归到现在,香港与内地的互动一直是十分正常的,也是越来越和谐的。对中国内地慈善机构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不妨将部分港人的此次举动,看作是一种监督、一种鞭策、一次警钟。
评论员邓海建: 郭美美的清白与否,未必是红会洗心革面的一把钥匙。甚至可以预言,若调查印证了公众猜想,只会让红会摔得更惨痛,而若结论继续与公众逻辑背道而驰,只会加深公众的嫉恨之心。并非是要否认复查的正义性与正当性,红会后知后觉,其实早当如此。但如果仅仅将民意理解为因郭美美事件“点到为止”,这个误会就闹大了。
如何看待红会屡遭质疑?
第五十一期
H7N9
H7N9防控战中政府管理日渐成熟
第五十期
第一夫人,自信了国民惊艳了世界
第一夫人,自信了国民惊艳了世界
第四十九期
治污染不看广告看疗效
治污染不看广告看疗效
第四十八期
雾霾散去,来给政府打分
雾霾散去,来给政府打分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