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欧盟双反光伏的真意

“解决方案”才是欧盟“双反”的真正目标
 

聚焦

  • 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和企业的强烈抗议,欧盟委员会4日宣布,欧盟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虽然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由于欧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可信赖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也一直比较愉快。所以,当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的决定后,还是感到很意外。

     

  • 欧盟此举不仅是“地方保护”这么简单

    —————————————————

    欧盟此举最表象的原因,就是保护欧盟企业的利益,让欧盟市场不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欧盟国家的企业状况也普遍比较差。特别是光伏企业,日子都很难过。如果能够通过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就能让欧盟国家的光伏企业好好地喘一口气。

     

    但是,深层次原因,则不是光伏企业利益那么简单。要知道,光伏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是,就眼前来说,其地位尚没有达到可以让欧盟与中国打贸易战的地步。欧盟所以这样做,是另有企图,是想以此为筹码,迫使中国在其他欧盟国家和企业更感兴趣、更能获得巨大利益回报的行业和领域。毕竟,中国是一个令所有国家和企业都十分感兴趣、十分有吸引力的市场。[详细]

     

  • 采用临时反倾销税,只为“解决方案”留下空间

    —————————————————————

    从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的讲话中也可看出一些端倪。“欧盟委员会将随时准备与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商和相关商会展开讨论,如果双方能够找到妥善解决方案,临时性关税将停止征收。”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解决方案”才是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的核心所在。所有的奥秘,所有需要向中国提出的条件,都将在“解决方案”中得到体现。不然,反倾销行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上升到更加严格和苛刻的水平。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是中欧双方新一轮讨价还价的开始,也是新一轮利益博弈的开始。欧盟会开出怎样的条件,中国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双方的交锋,能否找到一个结合点,值得关注。[详细]

     

  • 准备好对欧盟的“敬酒”与“罚酒”

    ————————————————

    在接下去的2个月里,欧盟在谈判桌上漫天要价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而我们应该如何出手也需要一个谈判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要为欧盟预备好“敬酒”,更要预备好“罚酒”。

     

    一方面,对于光伏案,我们一直真诚地期待着出现最好的结果,这就是希望双方在今后的2个月内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而不是打贸易战,因为贸易战没有赢家。

     

    另一方面,中国方面虽然谋求光伏案合理解决,在许多场合积极与欧盟方面沟通,但欧盟某些人却将中方的诚意看成是心虚,依然宣布要从6月6日起对华“双反”。也好,既然不吃“敬酒”,接下来等待欧盟的更多会是“罚酒”了。其实,去年年末中国对从欧盟进口的多晶硅进行“双反”,本身就是让欧盟先闻一闻“罚酒”的味道。[详细]

     

  • 双反欧洲葡萄酒不是中国手中的唯一子弹

    —————————————————

    中国拿欧盟的葡萄酒开刀,它的贸易量虽只相当于中国光伏产品向欧洲出口额的大约1/20,但它首先打击了法国、意大利等支持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的国家。此外中国还有购买欧债、对欧投资等其他牌,欧盟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每年对华出口数百亿美元,中国可以视欧洲的反应逐渐打出这些牌。

     

    由于中国产太阳能板是欧洲光伏产业很难找到同价同质替代品的中间环节,制裁中国产太阳能板,欧洲很多企业要陪着倒霉,因此有十几个欧盟国家和数百欧盟企业反对对中国太阳能板“双反”,中国具备在这起冲突中“离间”欧盟的条件。

     

    现在中国需要下手重一些,刺激欧盟内部的争论,让舆论给欧委会施加更大的压力。这样即使不能把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时钟倒着拨,也至少可以避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47%永久性反倾销税的最坏结局。[详细]

     

  • 欧盟双反案考验政府如何变压力为机遇

    —————————————————

    欧盟制裁是压力也是机遇,它考验政府如何变压力为机遇的执政能力。其实对付贸易国际化遭遇的歧视和尴尬,自力更生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靠外国不是根本办法,扩大内需,推广普及,利国利民,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对于国内光伏企业到如今这个局面,不能只是一味地怪欧盟,而应该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曾记否,有一段时间国内大力鼓励企业走“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即原材料从国外进口,产品销往国外,我们赚取“加工费”。我国光伏企业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其实这是一种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今国内外普遍以科技创新为生存之道的大趋势之下,此类企业面临“寒冬”就不足为怪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要奉劝那些光伏企业做好功课练足内功,自己老老实实地进行产品换代升级吧,那种“目光短浅,一哄而起”的中国模式再也不能重演了。[详细]

    (编辑:杨公振)

     

结束语

中国改革开放的确面临重要升级,需要做的调整量相当大。我们要打好每一战役,同时必须有对战略方向的清醒。中欧这次反倾销冲突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光伏产业本身,我们既要坚守利益,铺垫未来,也要有冷静下来把这些信息掰开揉碎的理解力。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