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冯丽丽

冯丽丽

冯丽丽:天天让我把她写好一点

我写这本书之前征得了天天的同意。天天说,只有一个要求,要把我写的好一点。我说我尽量,但如果你当初那么好,咱们就不会经历这些事情了。她说写完给我读一遍,我通过才能出版。我写完了,她说我不看了,你写的那么辛苦,做那么多笔记,贴那么多纸条,大半夜的不能睡觉,我会让你出版的。

 

我找了很多出版社,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我真的挺脆弱挺难过的。她就安慰我,这件事情非常的大,得到这些批评算什么呢,你可以再去找再去找。后来朱朝晖老师帮助我把书稿提交给老六。朱朝晖老师鼓励我们说,《读库》影响力非常大,很多出版社关注,将来可能出版成书。2013年7月22日,晚上十点半,电话打过来,老六说准备分两期在《读库》连载。我当天晚上就没睡着觉。(笑)我爱人就跟我握手,祝贺你。(笑)第二天也是这样,跟我握手,说祝贺你。

 

2013年11月7日,老六打电话说有出版社来问了,又没睡着觉。昨天晚上又没睡好觉,因为今天是发布会。我非常高兴。天天说妈妈你书赚了钱能不能多给我买点漂亮衣服,因为她的衣服很少。我说没问题。

 

下乡养儿
《下乡养儿》,提供另一种可能


乔艳坤

乔艳坤

乔艳坤:发现孩子,发现教育

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我的教育发现。

 

实际上我帮助的孩子,天天只是其中一个。这样并不是特例。我07年在北京顺义一个孤儿院里。孤儿们因为身体残障被抛弃。也有各方面的心里障碍。自闭暴躁抑郁分裂。经过多次遗弃。

 

我带过一个班5-14岁有十几个这样的孩子。我带了半年,他们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抑郁的活泼开朗,暴躁的温和有礼。他们开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几个月后他们的学习突飞猛进。不仅进了普通小学还跳了级。20年前我刚毕业被分到乡下高中当英语老师。最差的一个班,反正也变好了。

 

分享了这么多案例,你们问我是怎样做到的?

 

我有两个发现,第一个,我发现了孩子。第二个,我发现了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内在的天赋的智慧生命力,教育就是把这种生命力引导出来。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身怀独一无二的宝藏。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打开这座宝藏。教育方法就是打开的大门。教他信心和学习方法。教育就是涵养泉源,让泉水流淌,保护土壤和植被,让泉水长流,长清。

 

《下乡养儿》这本书的来由是我建议冯丽丽一家到乡下去。这本书也是在丽丽每天日记基础上编辑而成。这本书把我的一些教育方法忠实地记录下来。如果有家长感兴趣,需要了解。可以先看一下这本书。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北京的土地上能有一个看到蓝天花草的地方,让孩子去种地种菜养小动物,让孩子不被社会贴上标签,没有被社会淘汰的恐慌,让他们焕发出内在的天赋的生命力。

 

张立宪

张立宪

张立宪:编辑和作者就像谈恋爱

出版过程没这么复杂。

 

我相信这部的书稿在其他出版社被拒绝是有理由的,我也拒绝过别的书稿。可被拒绝的书稿到了另外一个出版人手里可能大放光彩。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像谈恋爱一样,你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就看中了,来电了。西单图书大厦摆的大部分书,我都不愿意做。我愿意做冯丽丽老师的书。这是彼此都能找着的幸运,而非不是我本人的敏锐嗅觉或者优秀素质。

 

从我手中错过的优秀书稿也有很多。所幸,这部书稿我没有错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像谈恋爱,很多书你可能更不愿意看。如果大家有兴趣,有心思,有因缘看到这部书,打开它,和他们一家三口共同度过那些让冯丽丽老师睡不着觉的时光,并且返照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的生活、家人、孩子怎样度过。这个过程可能也像谈恋爱一样美好。

 

我之所以决定采用这部篇幅明显超过《读库》常规的文章,首先在于,它呈现了文字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从小所受的写作训练,莫不以记流水账为末流,觉得好文章应该详略得当,纵横捭阖,偏偏这篇文章,是那种事无巨细的细密文风。但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流,因因相袭,环环相扣,自有它的内在逻辑和情节驱动力,甚至想删掉某个看来不起眼的段落时,发现它都会影响全文的布局。

 

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梗概式”阅读。一本书,一部电影,用短短的时间了解其故事梗概,看过其简要介绍,就宛如读过,就可以品头论足。这篇文章如果概括其大意,十几个字足够了。但是,十几万字铺陈出的故事,营造出来的气场,是十几个字可以取代的吗?

 

文章不好删,是因为作者写作时就没有删节意识,这大概是出于她的诚实。在文章中,她不加隐讳地记录了自己及爱人、女儿的焦虑、无能、怯懦和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和小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详细]

 

 

三川玲

三川玲

三川玲: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

《下乡养儿》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从第一行起便欲罢不能,我丢开了手头一切要紧与不要紧的事情。中间去老友家喝了一次酒,把书落在她家,第二天一早便去讨回。《读库》分两期连载这个作品,本是双月刊,中间还隔了一期,整整半年我都沉浸在冯丽丽笔底的那个世界之中。

 

在将其作为亲子书讨论之前,我想首先强调一下这本书的文学性。我知道有两类文字深受欢迎。一类是反映人们梦想的,那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比如我们的武侠小说,来自外星球的都教授,孩子们的《哈利波特》和《冰雪奇缘》;一类是再现现实的,读者看了会深感共鸣,觉得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后一种作品的魅力在于,读者“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无限沉醉之间,你似乎能听见一根手指在轻轻叩开你的心门。

 

本书的迷人气质来自于后面一种。这个作品有两个文学特点,第一是事无巨细纤毫毕现的流水账,作者冯丽丽像摄像机一样记录着他们的生活。这种文学手法让我想起我对相机镜头的感受。一些高级的光学镜头能够拍出超肉眼的效果,而冯丽丽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我看罗中立那比照片还写实的油画《父亲》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表达上的克制。冯丽丽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没有推崇赞美,她有非常强烈浓郁的情感,却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达,不去说破。心理学有个治疗方法叫“隐喻”,通过故事的暗示性来达到治疗效果。隐喻发生在人的右脑,其力量之强大,可以影响人的潜意识。削弱隐喻力量的方法就是说破。

 

高级光学镜头感下的生活、表达克制的作品,却注定要让读者思绪万千、万马奔腾。他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生活立场大发议论,可以解读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和内涵。这就是文学批评里所说的“形象大于意义”。[详细]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教育需要多一点主权

我也是个教育的出版人。我要向老六和新星表示钦佩。

 

这个书有很多争论。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说太絮叨。我觉得母爱不需要技巧,真实就行。母爱就在这种絮叨中,如果太讲究技巧会很不舒服。引申一个话题:在城市教育孩子很困难,但是大家都把孩子带到农村养是不现实的。在大都市如何给孩子提供不同于官方的差异化的教育?

 

都市化的教育是一条流水线。3岁幼儿园、6岁小学,评价体系很单一。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家长和孩子都很焦虑。这是种只有输赢的教育,要么进重点中学,要么就下去了。乡村却有种多元的评价体系。我弟弟成绩一直不如我,但乡下我的家人更喜欢他。他们评价的标准很多,有没有礼帽,会不会种地,盖房子。我弟弟一直比我做得好。我就觉得在流水线的教育体制下,父母对孩子教育自主权越来越小。这就牵扯到一个教育权利的问题。官方和家长,谁更有教育主权?

 

下乡养儿这本书的意义是,在教育流水线之外,能否多一点政府之外的空间?给予父母更多一点的教育主权?

 

现场图片
 现场图片


嘉宾介绍

冯丽丽

冯丽丽

《下乡养儿》作者
乔艳坤

乔艳坤

心理咨询师
张立宪

张立宪

《读库》主编
三川玲

三川玲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专栏作家
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

本期信息

活动主题:下乡养儿,提供另一种可能
活动时间:2014年5月10日
活动地点:北京西单图书大厦
主办方:中国网·一起读书吧、新星出版社

公共合作

观点中国

新星出版社

联系方式

报名邮箱:reading@china.org.cn
联系电话:010-88828233

往期回顾

评论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