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才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发布时间:2018-02-11 07:35:55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李静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静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这一提法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批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导致农村人力资本严重短缺,不仅各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甚至连种田能手和青壮年劳动力都缺乏。农村人力资本匮乏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一号文件提出要从五个方面强化农村振兴人才支撑,分别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相信这五项措施的实行可以有效使村庄氛围活跃起来。此外,建议逐步改善城乡二元制度及这一制度下建立的各种阻碍人才回流农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各种人才成为在农村安居乐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一是户籍制度。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已从原来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转向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为此,需要改善原来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不仅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应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种权利,同样,回流到农村居住的城市人口也应享有与农村居民同等的各项权利。改善户籍制度可以改善社区封闭性,使任何在农村居住的长住居民都享有与农民同等的权利,从而增强社区的流动性和活力,铲除农村黑恶势力形成的土壤,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二是土地制度。目前对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已实行了“三权分置”,这有利于活化农村的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是就吸引人才回流农村而言,农村土地制度还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2018年1月15日,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指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重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办法。因此应在用途管制、规划管制的前提下,扩大农村土地尤其是宅基地的流转范围和流转权利。这样才能造成“有恒产者有恒心”,使回流农村的人才安居乐业。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会吸引一些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回乡居住。告老还乡,不仅是我国、日本、韩国等东方文化圈的养老方式,也是欧美等国家自古以来的传统,这些人到了农村居住,不仅可以带去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科技普及、文化教育、民事调解等方面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城市人口膨胀和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问题。从农耕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还可以重建中国悠久的乡绅传统。与“人往高处走”不同,文化是从高处向下流动,即由高素质人和城市文明创造的先进文化需要向下流动才能实现先进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目前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需要不断完善,鼓励、引导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人才向农村流动,从而促使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向下和向农村流动,避免造成农村文化的枯竭。


三是公共服务制度。一号文件提出到2035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目前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二元分离的情况下,从短期看,首先,应建立全国通用、通行的医保、社保、养老保障制度,免除回流农村人才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城市的企业家、回乡创业者、干部、教师、科研技术人员以及城市居民回流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其次,应鼓励各个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制定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同等条件的基础设施和同等水平的社会保障,这是保证人才回流农村、实现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


四是产业政策。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这就需要清理和废除一些限制农民和农村进入加工业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比如工信部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规定的行业准入要求标准就限制了牛奶生产者建立加工酸奶、奶酪等奶制品家庭工场和手工作坊。应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和乡村振兴的新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目前的各种产业政策,在绿色、生态的前提下,废除一切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各种产业政策,鼓励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


五是教育制度。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不重视按照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来培养初中生,简单照搬城市中学教学模式,致使农村学生滋生上学目的就是为了离开农村的错误观点。因此,必须下大决心,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使其为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服务。要大力推行农科教相结合,发展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