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唐诗宏伟殿堂的门径

发布时间:2018-02-12 07:26:42  |  来源:辽宁日报  |  作者:王向峰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向峰


《唐诗三百首》编选者是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无锡人孙洙(1711-1778)。孙洙字芩西,号蘅塘,晚年号蘅塘退士。其人家贫,性聪颖,好学。辛未年进士,历任大城、卢龙、邹平县令,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三握邑篆,囊槖萧然。离任时民皆攀辕泣送。又为江宁府教授,两校省闱,学问功底深厚。归老时生活困苦,蔬水常不给。其人学诗宗杜甫,著有《蘅塘漫稿》,编有《唐诗三百首》。


在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之前,有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收录唐宋诗人律绝体诗的《后村千家诗》,因收录作品过多,没有专向的读者对象,流传不广。之后有南宋末期诗人、爱国志士谢枋得为学童编选的唐宋诗人的七律和七绝体诗选本 《重订千家诗》。到了明代,江西临川人王相感到谢本没选五绝与五律,于是又选取唐宋诗人的五律和五绝体诗(同时附加明诗七律二首)与谢本合编,共计223首,合成为清代所普见的《千家诗》,是流传较为广泛的近体诗读本,从古至今一直在发挥其独有的向童蒙教诗的示范作用。到了清代,孙洙出于更深层的审美标准,对《千家诗》颇有微词,认为“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于是他在选诗的时代上只限于唐,而体式又从律绝体扩延至五七言古诗,便从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孙洙预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自清中叶以来,200多年间,写旧体的诗人,无不得益于《千家诗》和这本《唐诗三百首》。


从《唐诗三百首》可见唐诗的大体面貌。清康熙年间成书的《全唐诗》,收有唐人诗作49403首,诗作者2576人(不含鬼神之类)。后来有人搜录遗篇,作为《全唐诗》的续编两本,与前书合计共54000多首。这么丰厚的诗源,从中选出多少首诗才能见唐诗的原本面貌,可称观止,实在是难事。现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从为学童学诗和作诗提供范本的目的出发,收有77人的313首诗。这个三百首选本问世后不仅能流传200多年,且有日渐时兴之势,到了今天不仅可为学童用,亦可为成人学诗与作诗之用,可见其选编的出发点与选诗质量的合适性,足可谓选本的经典。我们所编著的这部《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原文所据,就是光绪年间四藤吟社的刻本,毛泽东主席当年评点的就是这个版本。


《唐诗三百首》 作为引导人们读唐诗,爱唐诗,学唐人那样写诗,首先必须提供适量的吸引人并向其投入兴趣的各体诗作,这样,选诗内容须领域宽广,题材丰富,从学童的浅近视野和士子人生经历中所遇的多种生活事项,皆应有诗吟咏;还须情思真切动人,有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的明畅表现,极易为人所接受;且须意象深厚,比兴中寓含情致,咏物中见有寄托,诗意中涵蕴哲理,足见诗的审美表现所能达到的高超境地。唐诗的语言是汉语的文学语言的实践极致,丰富、鲜明、精准、生动,视域宽阔,扩张力强,见诸诗体则格律严谨,修辞巧妙,引人爱读。


《唐诗三百首》 编选的初衷是以少年学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供作诗参考之用是无疑的。由于所选诗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学经典性,读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它可以成为不同年龄读者的选取对象,有如《周易·系辞传》所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此,《唐诗三百首》足可兼及不同时代的各种年龄、文化、职业和志趣的广大人群。今天,由于多年中断了写旧体诗的传统,使不少人华发回头学旧体,所以三百首又成为童叟皆适的作诗范本。


《唐诗三百首》为学作诗的少年学子写诗时立题、选材、取式、赋言、用韵作引导。由此目的,蘅塘退士不以社会现实批判为主要切入点,而特别注重诗意与诗艺、体式与技法,所以其后谁不论怎样别出心裁选出别样的三百首,他的选本仍是不可取代。这是经典的选本和选本的经典的不可动摇性。可以认为《唐诗三百首》是传统文化中读者最为众多的一个选本。


《唐诗三百首》为学子写诗示范题路门径,使学作诗的人可从自身生活经验中就唐人题目,写自己在现实中的感受,所以在文本中提供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常遇的情境,如时序变化、穷通悲喜、相遇相别、相思相望、游览观光、抒怀寄意、感世伤时、讥讽丑恶、凭吊悼亡、咏史言事、观舞听歌、酬答祝愿,等等,可以应对人们各种情境的意愿表达。


古风歌行体在《唐诗三百首》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超越《千家诗》的编法。学作诗的人,到一定程度应学会写古体诗,因为这种体式容量大而自由度宽,要叙事写事件非此难以应对,如《长恨歌》写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以及杨妃死后李隆基还京后的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寂寞;《琵琶行》写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与诗人感受和演奏的弦音之妙,如此之类的题材非古体的歌行难于适应。


《唐诗三百首》作为唐诗的一个值得肯定的入门选本,可培养读者对于唐诗及一切诗作的审美欣赏兴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这就是《诗经》说的。由于《诗经》的诗更为古老,诗语与今天用语多有差异,但唐诗却不同,其词语多可读懂,除了用典和史实与今天有距离,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唐诗语言不奥不白,文质彬彬,用语组词既陌生又亲近,感到是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唐诗三百首》是步入唐诗宏伟殿堂的不二法门。


评析和鉴赏《唐诗三百首》的选题,是我们在辽宁电视台支持下的一项古典文化创新发展的工程。当时,以王充闾先生为首的京沈地区的几位学者,感到我们今天很有必要以文学与音像的多种方式发扬唐诗文化,得其精神要旨,于是邀集辽宁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专家教授,并扩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其他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编著一部鉴赏《唐诗三百首》的专书,以适当的篇幅全面分析评论每一首诗,使知识性、学术性和鉴赏性融于一体,使唐诗的爱好者,不仅知诗好,更能知其所以好的道理。按照这一目标,全体编著人员分工协作,完成了初稿,终致打印成册,等待用场。


近些年,中央大力倡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也连续举办诗词大会,赏读比赛盛况召人,这大大启发了我们,感到我们邀集许多资深专家写成的鉴赏文字,有见识、有深度,有助于推广唐诗文化,而我们这一工程浩繁的深入审美鉴赏 《唐诗三百首》的书,是市面通常所见的注释本所不可替代的,所以才由我最后修订文字,并按鉴赏辞典的方式统稿,投向万卷出版公司,并以《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为书名公之于世,求教于广大读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