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纸堆中如何啄出珍珠

发布时间:2018-02-24 08:37:16  |  来源:检察日报  |  作者:安立志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安立志


一些学者近来极力标榜弘扬“孝文化”的政绩,他们提倡的东西竟然包括鲁迅先生早已批判与否定的“二十四孝图”,一些地方甚至要求“上墙入户”“入眼入脑”。前不久,东北某地的“女德班”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议。“女德班”宣扬和灌输的东西,竟然是百年前五四先贤大力抨击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之类。对于这些反现代的陈腐伦理,如果不加分析与鉴别,原封不动地“古为今用”,不免谬种流传,惑世害人。


的确,传统文化是不应割断的。今天的文化是过去的、历史的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毋庸置疑,传统文化中确有优秀与精华的因子,比如《管子》中的“以人为本”,至今为国家施政之圭臬;又比如《论语》中的“有教无类”,无异于公平教育之嚆矢;比如《荀子》中的“载舟覆舟”,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再比如《汉书》中的“实事求是”,早已进入我党的思想路线,至于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已被国际社会当作普世价值。


然而,作为前述思想与价值载体的一些先秦古籍,大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从总体而言,这些载体产生的土壤和环境,主要属于青铜时代或农耕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这意味着在传统文化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既存在精华,也存在糟粕。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党和国家向来的要求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优秀部分,而不是不加鉴别、兼收并蓄。


批判中继承,弘扬中批判,并不容易。列宁曾把毕希纳与杜林之流比作“一群雄鸡”,他们“就是不能够从(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粪堆中啄出(辩证法)这颗珍珠”。我们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十分注意的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从上千年的故纸堆中,从浩如烟海的文化遗留中,钩沉索隐,披沙沥金,剥掉旧物上遮盖的历史灰尘,寻觅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瑰宝,从而区分何者优秀,何者陈腐,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其中并不存在数学公式般的计算与确定答案。这不仅需要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需要对于当今时代的切实把握,其中最根本的是对于民族文化和人民事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女德班”“孝文化”之类,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仍有市场,原因不外乎假借“传统文化”之名获利。从媒体报道的细节看,那个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招牌的“女德班”,在其授课现场,孔子与雷锋共祭,黄帝与国旗同升,光怪陆离,荒诞莫名。一些国学“讲师”,言必称“传统文化”,而罔顾良莠之分野。一些官员、商人走的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外表文化、内里赚钱”的老把戏。一些商人大办“女德班”“国学班”,大概考虑的都是如何“发雅财”“当儒商”的新生意。


如何处理好批判与弘扬的关系,历来就有“激浊扬清”“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好提法,然而,何者为“清”“新”,何者为“浊”“陈”,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区分与鉴别才是关键,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当然有赖于包括历史、文化各界专家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文化传统的批判与继承是个老话题,但却是个新课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