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庙会不能丢了“文化”这个魂儿

发布时间:2018-02-27 07:47:1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  作者:秦风明、秦宁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山西省壶关县树掌中心校 秦风明、秦宁


过大年、逛庙会、看表演、吃小吃,这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来自天南海北的小吃、各种礼品、手工艺品摊位不仅吸引了不少游客,赚足了人气,更是让庙会成为拉动春节消费的重要力量。


然而,春节期间,笔者在老家庙会上经历了这一幕———电子产品、现代卡通、时尚礼品等充斥庙会,风味小吃区几乎成了烧烤摊,不仅烟熏火燎、气味难闻,还产生了大量垃圾。不少逛庙会的人反映:“走哪都是糖葫芦、羊肉串,不是套圈圈,就是扔飞镖,小摊上卖的都是平常市场上的常见商品”……与此同时,环保、卫生、安全、景点周边交通拥挤等问题,也使许多游客在消费中感到不便。


由此可见,尽管各大庙会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但大多是以吃、逛为主题,而缺少了文化的承载力,人们难以从中寻找乡愁和归宿。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主办方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使本来应该成为民俗文化盛宴的庙会变了味儿。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各地借庙会“创收”成为庙会举办地和摊主的普遍心态。目前,庙会大多依靠“门票+展位租金”的赢利模式。庙会走进了公园、步行街和体育场,就产生了“门票经济”,而摊位费的飙升必然会导致摊主愿意选择出售像羊肉串这样制作速度较快、销售总量大、利润高的商品。同时,摊主把高摊租造成的经济压力通过商品涨价的形式转嫁给了消费者。高额的摊位费更是吓跑了不少传承糖画、面人、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艺人,庙会的味儿就变了。更严重的是,商家和主办方一方面通过摊位费的节节攀高和门票的收取赚得盆满钵溢,另一方面压缩开支,导致庙会活动环境和文化品位难以改善,年味趋淡,最终损害的是庙会的品牌和声誉。


事实上,不少地方年年在治理春节庙会过度商业化,可年年又出现,一方面反映出主办方的文化素养问题,另外也反映出相关管理部门的治理不彻底或不作为。


庙会已成国人过年的一个重要寄托和去处,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农村,还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舞台。因此,在笔者看来,庙会的形式和内容不管怎么变,但其中的“感恩、祈福”的内涵不应该变,展示文化和民俗的传统也不能变。老百姓逛庙会,不仅是为了购物、品小吃,更多的是想在庙会中感受传统的民俗文化,重温那些传统技艺,并在其中体会节日的热闹和喜庆。庙会的形成固然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从古至今,庙会更多的是一个地区的公共活动场所,主办部门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公益和文化传播,不能只盯“商业”,而丢了“文化”这个魂儿。


当然,庙会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只是这种文化创新应结合节日休闲怡情的特点,把现代人多样化、新奇性、高品质文化需求的脉,带来人们爱看爱玩、享受欢乐的健康文化产品和形式,找回人们渴望的年味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