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社会的特点出发审视传统文化的优长

发布时间:2018-04-16 08:24:54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作者:刘金祥  |  责任编辑:申罡

在时光的快速流徙迁转中,当代人的生活形态不停地嬗变不断地重塑,而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的电视传媒,又成为调整和矫正人们生活形态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人正是凭借这一重要力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出清朗而坚实的回音。


中央提出的在全国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是旨在通过创新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新形式和当代手段,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这项几乎覆盖全国大中小学的社会公益文化工程,鼓励青少年熟背熟记古典诗词文赋中的经典作品,使青少年以最便捷的路径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染,让新一代国人站在传统文化基石上纵观世界洞察未来、顺应大势明确方位,这是一件值得期许和赞赏的宏大愿景。


从整体来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前行,不可能游离自身的文化传统;而就个人而言,缺乏历史纵深感的生活也必然显得轻薄和肤浅。我们的先人创造了雄视世界的璀璨文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文学作为中华璀璨文明长廊里的奇葩珍品,历来为国人所青睐、钟情和喜爱,那些流传千古的优美诗篇,无不融汇着才学、激情、敏锐和巧思,无不凝聚着对律动丰盈的广袤世界和新鲜事物的兴致和慨叹,使今人感受到个性的张扬与自由的舒展。从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卓异创造力,以激发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进而以热情姿态和激情风貌抒写崭新生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也许有人以为,古典和当代相去太远,几乎了无相干。但实际上无论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就关乎人类生存本质的情感而言,古今却不乏相通共同之处:“慈母手中线”永远会牵系起远方游子的桑梓情结;“明月几时有”的天问即使被现代天文学所解答,但“把酒问青天”的浩渺情思依旧回荡在人们心中。文学展示着人类审视、确认、表现自身情感生活的过程,更彰显着人们摆脱平庸琐杂生活而趋向美与高尚的精神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既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生活中的诗意情怀,更能够点绘和培植当代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诚然,生活需要物质条件来安顿,但绝不应将物欲作为人生的最后停驻,“诗意的栖居”同样值得崇尚和拥有,因为在对“诗意栖居”的追求中,人间才会升腾出更多的温情与友善,而这又恰恰是诗意生活的根本来源。让青少年站在中华历史文化的巅峰,倾听先哲圣贤们激荡云天的诵唱与歌吟,接受唐诗宋词元曲的沐浴和洗礼,这是在为重建斯文优雅的文明中国植基培土。


毋庸置疑,中国历史在古典时代终结后又向前发展许多。我们也并非希望通过一次简单的重温传统文化,来补救和化解现代教育的一些缺失和不及,而是要从现代社会的特点出发审视传统文化的优长,发掘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引领价值和规范意义。(刘金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