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庭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发布时间:2018-04-19 08:55:20  |  来源:宁夏日报  |  作者: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申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系列部署,从国家层面对农业农村壮大发展提出明确的可行性路径。为宁夏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驶入换挡提速的快车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多年的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我区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但家庭文化建设仍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宁夏社会科学院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调研组,曾就村落文化遗产遗迹保护、乡村治理及文化传承问题,赴平罗、盐池、彭阳等地调研,发现不少地方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农业产业发展、村庄改造等经济活动中,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尤其是家教弱化、家风家规理念淡薄,自强与创造幸福的精神状态不佳,一些贫困户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的内生动力相对不足。这种现象不仅影响脱贫攻坚的推进,而且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文化功能。


家庭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及全社会营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家庭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家庭的组建、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育、老人赡养、邻里关系、家庭饮食、环境卫生、服饰等家庭气氛的营造、经济管理、民主平等、家规家风传承等系统工程。要统筹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无疑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家文化优良传统教育,接受政策法规等社会规导机制,使家庭家教家风文化得到丰厚的精神滋养。同时,必须从家庭家教家风入手,以实现转变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存技能等综合素质,培养和塑造家族成员,焕发家族群体奋发图强、改变面貌的激情,增强他们创业致富、建设家乡的本领,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使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起家国情怀、高尚道德、仁爱乐学、勇敢担当的精神,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播与时俱进正能量的乡村文化践行者,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从内容和形式上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里得到融化,以提升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激发他们向上向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推进我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家庭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家庭文化建设不仅在扶贫开发中具备“扶志”和“扶智”的造血功能,产生基础性和引领性的重要影响,而且在我区贫困地区,乃至在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意义重大,具有发挥领先性和示范性的关键作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凡涉及创新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旅游产业,以及乡村治理体系,都需要遵循新发展理念,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包括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吸纳。和谐稳定的家庭、明体达用的家训、诗联训子的教化、与子论学的风尚等,对于树立文化自信,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的同时,都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伴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包含着重视家庭文化功能的要求。乡村民俗、村规民约,承载着许多家庭文化的内容和审美意蕴,有助于家庭文化培育和优良家风的传承,传统文化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自信、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经济话题,它涵盖了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内容,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至为重要。乡土文化里包含着传统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大有可为,教化意义重大。


(执笔:郭勤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