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心意是对群众的真情实意

发布时间:2018-06-12 09:36:38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李洪兴  |  责任编辑:申罡

最近读到一篇小说,颇有意味。故事主人公刘永福创业搞了个葵花园,向日葵蔫了一片,他想找专家看看。可是,路上被人拉着问长问短,后来才知道是分管旅游的副市长。没多久,当地副县长、副乡长都来落实这位副市长“指示精神”,刘永福不得不和村委会主任一起熬夜写葵花园发展规划的报告,错过了请专家的最佳时间,向日葵“已经没治了”。刘永福摇头说,这活儿太折腾人;副乡长则直叹气,可惜了领导的一片心意。


这是一则故事,却能从中看到现实中的些许影子,令人不禁深思:这是怎样一种“心意”?为何基层干部会感叹“可惜”?


其实,个中答案不言而喻。老百姓被各级领导干部关心关怀,显然是好事,也有利于解决创新创业路上的种种难题。可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一些繁冗复杂的琐事、应付而耽误了正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故事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三级领导”的重视并没有换来好结果,反而徒增烦恼。为何会这样?恐怕还是与有的干部片面理解上级意图、刻板贯彻上级精神、走样执行上级政策有关,这何尝不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形式主义易坏事,形式主义最误事。上世纪50年代,一部名为《新局长到来之前》的电影,就辛辣地讽刺了这类现象:总务科的牛科长为了讨新领导欢心,在办公室装修上做足了文章,事必躬亲,却对漏雨的职工宿舍、淋雨的公家石灰不闻不问。这不仅刻画出一副溜须拍马的嘴脸,而且将形式主义的坏处生动地呈现出来。实际上,这样的“官场现形记”时有出现,就是只唯上、光务虚、不为民。由此衍生出的“心意”,既谈不上可惜与否,也需要仔细甄别。


领导干部的心意,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是不是可惜,值不值赞扬,不是领导干部自己说了算,而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换言之,让人们感动的领导干部“心意”,应当是用实际行动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问长问短”的调研所得,变成沉得下去、落地有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实举措,让群众在干事创业中增强获得感。


心意,不是单纯的情感表达、语言问候,更需要一诺成行、立竿见影的行动。这就如同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兰考的泡桐枝繁叶茂;也像杨善洲所说“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不高高在上瞎指挥,群众才会服你”,荒山因栽下一棵树就会绿一小块进而打造成绿洲;更似廖俊波一直坚持“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榜样最具说服力,他们足以照见共产党人的“心意”,也足以承载共产党人的信念,更能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赓续奋斗。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离不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同样也在逐渐消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干扰。


看领导干部的心意如何,关键要看老百姓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只有办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我们努力创造的业绩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