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用教育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发布时间:2018-09-13 14:57:02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包亮、徐丽华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非洲研修中心包亮、徐丽华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主旨演讲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新理念和新举措,提出中国愿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的“八大行动”。这些举措既着力当下,找准制约非洲发展的要害,又放眼未来,描绘了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新蓝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作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人文交流对深化中非合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近年来,中非之间人文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青年大联欢、媒体合作论坛、中非智库合作等重要活动不仅涵盖了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影视等领域,同时活动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人文交流,让中非人民的心贴得更近、手握得更紧,筑牢了新时代中非关系的民意根基。其中,孔子学院作为中非间最大的教育共同体,在中非人文交流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桥梁和窗口作用,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责任共担的中非教育共同体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推广机构不同,孔子学院的模式是中外双方合作共建,双方承办大学秉持“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孔子学院建设。

目前,非洲41个国已经设立54所孔子学院和30个孔子课堂,这是中非双方近150所大学、教育机构通力合作、责任共担的成果。孔子学院设立之初,中方在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后,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中方承办院校派往孔子学院的院长、教师、志愿者主要承担汉语教学、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外方院长及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管理、对外协调工作。2004年至今,中方已经向非洲各国派出数千名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洲本土教师加入孔子学院教师队伍。他们同当地孔子学院外方管理者一道,推动孔子学院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孔子学院的发展,也是中非双方国家层面责任共担的成果。中国商务部援建的孔子学院大楼、孔子学院总部资助的示范孔子学院大楼在埃及、多哥、加纳、肯尼亚、喀麦隆、塞内加尔、赞比亚等国陆续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孔子学院的硬件条件;喀麦隆、毛里求斯、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等国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协同中方制定汉语教学大纲,将汉语教学正式纳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充分保障了孔子学院在非发展的政策环境。

合作共赢的的中非教育共同体

中非双方责任共担、通力合作,孔子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习人数不断增长,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根据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今,非洲孔子学院已经累计培养培训了各类学员140多万人,他们致力于本国的发展和建设,同时也活跃在中非交流的各个领域,不仅是民心相通的实践者,更是中非友好的促进者。除了语言教学,孔子学院还开设武术、职业教育、中医普及等不同种类的课程,开展“汉语桥”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让走进孔子学院的非洲民众,在学习汉语、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孔子学院也成为中方在非洲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具有感召力、公信力的窗口和平台。

同时,孔子学院还走出校园,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非洲各国各类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由各国孔子学院组织的人才招聘会累计为非洲各国青年牵线搭桥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为中资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培养并满足了中资企业对本土汉语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力促进了中国企业融入非洲当地的营商环境。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中非承办院校每年定期召开孔子学院理事会,推动各类互访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学术研究项目,让双方有了更多交流互鉴的机会。如浙江师范大学以非洲汉语教学为起点,以非洲学术研究为重点,结合涉非人才培养、对非交流合作,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对非教育合作机制,有效的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方大学也通过设立中国研究中心,承担中非合作研究项目、派遣人员赴中国学习大学管理经验等形式,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习近平主席指出,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他表示,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够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中非命运共同体就一定会更具生机活力。今天,在遍布非洲的孔子学院中,以广大非洲青年为主体的数十万孔子学院学员正在接过中非友好的接力棒,孔子学院这个中非教育共同体定会更具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将为推动中非合作谱写出亮丽的新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