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一脉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09-18 09:01:42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刘钊  |  责任编辑:申罡

“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什么今天还要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因为许多思想是古今一脉的。这一点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比如“怀天心”、“抱天心”、“顺天心”、“承天心”、“度天心”等。什么是“天心”?天心就是民心,天之所想所欲即民之所想所欲。“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郭店楚简·缁衣》引子思的话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形象地阐述了君民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传统民本思想,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官吏的重要要求包括“廉洁正直”,相关记载在出土文献中比比皆是。《睡虎地秦简·语书》记载,“良吏”的表现是“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又廉洁敦慤而好佐上”;“恶吏”的表现则是“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洁,无以佐上”。《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认为吏有“五善”、“五失”,“五善”之二为“清廉毋谤”,“五失”之三为“居官善取”。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对官吏在清廉方面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可以看出,古今社会对官吏在清廉方面的要求具有一贯性和延续性,古代的优秀传统和合理规范可以为今天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借鉴和参照。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理念。在古代,山林水泽皆有专人管理,采获捕捞也要求有节制。《荀子·王制》中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再进一步看,古人认为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小宇宙的运行要与大宇宙的运行相合,否则就会“悖乱”,此即“天人合一”。出土文献中也有很多古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资料,如《睡虎地秦简·田律》律文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爇草为灰……”这正可与《荀子》的记载相印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探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有效路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思想上的古今一脉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这也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比如,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既要做好扎实的文本复原、字词考释、义理推阐等工作,又要与现实联系起来,提炼其当代价值。从古今一脉的视角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其当代价值,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展现新的面貌、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