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环境新挑战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9-06-24 14:02:02  |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周 静  |  责任编辑:申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环境、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要打赢这场硬仗,首先就要顺应时代变化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这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凝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有力保障。当前,全媒体给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媒体平台开放自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被弱化”。全媒体强调“全员”媒体,即“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自由、平等、开放和去中心化的属性,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竞逐的聚集地和交锋的重要场所。媒介平台上各种观点相互激荡,“众声喧哗”已成舆论常态。全媒体不断发展,为普通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情绪释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话语空间,但也给意识形态的监管增加了难度,导致传统以主流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格局被打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对被弱化。


二是全媒体信息海量芜杂,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被稀释”。全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爆炸式、裂变式增长,内容和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在这海量的信息中,既有主流意识形态发出的铿锵之声,同时也芜杂着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论。由于信息体量大、更新快,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可能被网络信息大潮淹没和覆盖,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


三是全媒体话语戏谑娱乐,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理论性、规范性、严谨性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全媒体舆论场下,资本逻辑助推娱乐功能“异化”,有媒体平台为了争夺收视率、阅读率、点击量、转发量,不惜用一些内容低俗、格调低下、趣味低级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吸引受众,过度娱乐化的风气滋生蔓延。与此同时,当带有狂欢属性的“泛娱乐化”思潮侵入政治领域,主流话语的权威性、严肃性可能被消解,表现为主流观点被恶搞,历史文化被戏说,英雄模范被调侃等。这些情形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全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传播生态格局的深刻变化,作为全国上下凝神聚气的“精神原动力”,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直面困境,守正创新,运用多种手段切实提升传播实效、增强传播效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一要抓好重点关注人群,促进传播主体大众化。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首先要抓好重点关注人群,让他们在弘扬主旋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展现正能量。具体来说,主要是发挥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引导公众人物(意见领袖)用好网络话语权,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发挥道德模范的标杆作用等。其次,在充分发挥党政部门、宣传系统的引领作用的同时,要对普通网民进行更多地“主动赋权”,将他们吸收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队伍中来。要积极调动社会民间大众的力量共同做好传播工作,主动承担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认可度和实效性。


二要重视受众需求差异,实现传播客体精准化。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客体和“目的地”,是传播链条的重要环节。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性、选择性大大增强,不同的受众群体和受众个体对信息需求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要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必须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传播对象进行阶段性、动态性统计与分析,实现对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传播效果的精准评估。针对受众群体的个性化,可以通过挖掘群体共性来定制符合其群体需求的信息。例如可以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分别融入儿童喜欢的漫画读物、青少年偏爱的游戏音乐和成年人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之中。针对受众个体的个性化,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受众的网络浏览行为,定期推送其感兴趣的特色内容,通过定制化的传播、互动和反馈满足个体需求,牢牢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


三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传播方式立体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特点,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一方面要针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介质差异,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解决从“相加”到“相融”的问题,力求产生“1+1﹥2”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央厨房”,上海的“澎湃新闻客户端”,《广州日报》的“全媒体中心”,都是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步伐,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媒体传播矩阵的有益尝试。


四要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营造传播环境清朗化。针对当前全媒体平台上良莠不齐的现状,必须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营造清朗的传播环境。首先要建立多元立体的内容审查机制。坚持政府在内容审查中的主导地位,保证传播内容的正确性和主导性。积极开发关键字词自动筛选过滤系统,对传播内容实行技术干预。各媒介平台要履行好职业“把关人”的责任,主动对信息进行审查和筛选。同时,网民群体要树立监督意识,发现暴力、色情、虚假等不适宜的传播内容要及时举报。其次要制定和完善各种规范传播秩序的法律法规。全媒体平台给网民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开放空间,但绝对不是肆意放纵的“跑马场”。要立足我国全媒体发展实际,逐步完善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不断净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本文是2018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广州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