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捐赠基金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19-09-20 08:55:54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杨维东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杨维东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接续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迈进。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无论是一国的高等教育建设,还是一所大学自身的高品质综合发展,都离不开充分、可持续的财务资源供给。大学战略发展与财务资源投入多寡密切相关,其中高校捐赠基金在大学财务供给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说,高校捐赠基金规模是否可观,供给能力是否强大,已经成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必要条件之一。


高校捐赠基金源于初始的校友等捐赠,增值于专业的投资管理,经过多年积累能够成为一所大学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比如,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已达400亿美元的规模,其对大学年度预算的财务贡献率已经接近50%;再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捐赠基金也超过了250亿美元,财务贡献率超过了60%。不仅是传统私立名校,一些美国公立大学的捐赠基金近年来也增长迅猛。据了解,德州大学系统的捐赠基金超过了300亿美元,密歇根大学的基金规模达到了百亿美元量级。有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大学的捐赠资金总量超过了6000亿美元,约合4.2万亿人民币,而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不过才1.2万亿元人民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资源获取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的竞争。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长期倚重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汇聚社会资源能力不足,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共建机制尚未形成。相应地,我国高校捐赠基金规模相对较小,支持学校发展的蓄水池尚未成型,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之一。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其中明确要求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着眼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出的精准而正确的判断。


众人拾柴火焰高。“双一流”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仅靠财政经费与学费收入不可持续。多元化的经费资助模式,有助于提升“双一流”建设的品质与内涵。在财政资金增幅有限的情况下,由捐赠资金累积而成的高校捐赠基金,具有供给差异性强、供给层次丰富等特点,能够成为双一流高校财务增量的重要供给来源,为学校战略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资金保障。而且,高校捐赠基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更容易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从而推动高校差异化特色发展。此外,高校捐赠基金天然具有资金蓄水池功能,能够成为大学抵御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做大捐赠基金规模,关键是提高高校多元化筹资意识。引导高校管理团队重视筹资与基金工作,是做大高校捐赠基金规模的前提条件之一。有限的外部资源供给与“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是一对天然的矛盾,高校捐赠基金的特有价值,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源供给,尽可能地满足高校资金需求。大学管理者应认识到,筹资的多元化能够激发大学活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耐力。同时,应引导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将多元化筹资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融合,增强高校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实现“双一流”建设与多元化筹资的良性互动,最终将高等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落到实处。


做大捐赠基金规模,重点要做大做强高校基金会。目前,基金会在“双一流”高校多元化筹资当中扮演的角色过于单一,资源整合与平台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应参照校办企业管理模式,适度扩大基金会运营团队,特别是秘书长的管理自主权,尝试打造“校内特区”,提高基金会管理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推动高校基金会成为整合校内资源、对接校外资源、盘活存量资源、吸引增量资源的平台,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校友联络的纽带,引导捐赠及其他社会资源更多更好地注入高校捐赠基金。


做大捐赠基金规模,务必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国高校应尝试打造具有一定资金规模,能够充分融合自身战略规划的若干世界一流高校捐赠基金,积极参与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同时,还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筹资、管理、投资等关键环节探索中国高校捐赠基金的“中国路径”,既不应一味照搬他国经验,也不应简单在基金规模上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对比,而应关注捐赠基金对所在高校的战略推动作用,注重实效。


做大高校捐赠基金规模,应鼓励部分高校先行先试。从发达国家高校捐赠基金的发展轨迹来看,并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基金积累与投资增值模式,所在高校大多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学科优势、校友分布等因素,差异化地制订自身捐赠基金发展战略。目前,清华大学的捐赠基金已接近百亿规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捐赠基金紧随其后,高校捐赠基金的梯队性、层次性业已显现。在引导我国高校扩大捐赠基金规模过程中,应体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高校的情况差异,体现大学品牌及捐赠资金吸附强度的情况差异,争取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优先推动若干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争取社会捐赠资金、扩大捐赠基金规模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做好示范,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全行业高校捐赠基金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