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发布时间:2021-10-20 08:57:40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蒋伟  |  责任编辑:申罡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人才工作和建设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下大气力培养人才,夯实人才基础

人才培养,国之大计。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决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坚持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各项任务落实,积极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广阔平台。

树立实践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基础,加强紧缺型人才培养;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立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扩大基础研究的人才供给;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实施“人才+项目”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涵养家国情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到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袁隆平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他们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培养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高素质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的精神,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将爱国热情和奋斗决心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强大动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加快自主培养。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面对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激流勇进的新潮流,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升高端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不仅要依靠自己培育各类人才,而且要把自己培育高层次人才作为重点,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建设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尤其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2、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实现广纳英才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人才资源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

坚持以用为本,按需配置人才资源。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实现国家富强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要领域配置人才资源。引进人才要以价值创造、社会贡献为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杜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重外才轻内才等问题。各级用人主体要广泛收集人才刚需,把准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类型、瓶颈制约,掌握人才的技能专长,瞄准“需”处发力、紧扣“需”处供给;各个城市既要根据自身特色,引进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人才,让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各类人才的专长特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

要有全球视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现人才强国,就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把人才国际化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有很多国家的人才也希望来我国发展。我们要顺势而为,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向外引才借智扩大增量,形成“磁场效应”“虹吸效应”,吸引人才加速聚集。创新惠才政策提高质量,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制定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和技术移民制度等方式,鼓励国际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和交流,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进行战略布局,建设人才集聚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要拓宽视野,树立战略眼光,主动拆除引才“围墙”,降低引进“门槛”,开辟“绿色通道”,在人才的选拔上打破常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

3、多措并举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要爱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善于用好人才,要坚持以用为本、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让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有爱才的诚意,营造良好用人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如何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长久之计。因地制宜,建立适宜的人才成长环境,创造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能力的环境,营造出温馨氛围和归属感,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空间。增强服务意识,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等方面多措并举,以求贤若渴的心态积极为人才办实事,构建良好人才生态环境。加强社会引导,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表彰优秀人才和重才用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风尚。搭建人才平台,让广大人才有施展本领的舞台,有干事创业的平台,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有容才的雅量,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是人才都有自身专长和特点,如果一味求全责备或以个人好恶,势必选不出、用不好真正优秀的人才。必须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切实改进党管人才办法,向用人主体放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公平的分配机制、合理的流动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等管理制度。

有兴才的格局,激发人才创新能力。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激发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大胆使用人才,结合人才专业背景和技能,将人才分类安排到急难险重岗位去锻炼与磨炼,成长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潜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超越,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让人才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我们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蒋伟,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分享到: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