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国际传播中的“人民故事”

发布时间:2022-12-01 09:41:36  |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  作者:李璇(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  |  责任编辑:郭泽涵

作者:李璇(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美西方国家深受“修昔底德陷阱”的影响,不仅对正面报道中国的内容进行封锁屏蔽,还恶意歪曲事实真相。囿于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的真实情况不了解,甚至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各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出成绩,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如中国的全民脱贫故事、科技发展故事、生态保护故事、“一带一路”故事等等。针对西方国家和媒体的“有色滤镜”和“双重标准”,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直面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特殊性,关键在不仅要勇敢讲,更要让外国民众能够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增强故事穿透力。

一、“人民故事”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讲好“人民故事”,恰巧可以解决正规报道、官方介绍和外国民众有限了解的短板,通过讲述广大中国人民充满生机活力、朝气蓬勃的生活故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新发展、新变化,帮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

相较于“中国故事”中的其他故事,“人民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首先,“人民故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发共鸣。日常生活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的基本需要和共同关注,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相较于宏伟叙事,小视角切入讲述一个个鲜活普通的“人民故事”,刻画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状态,建立与目标受众的情感沟通,更容易引起外国民众的共情、共感和共鸣;同时,又通过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生活状态刻画,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传播效果更好。李子柒在国外网络上的“爆火”,便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围绕中国农村的衣食住行展开,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线索,演绎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国外网民的“求异”心理,形成现象级传播。

其次,“人民故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更容易产生认同。一个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个人的故事,完全可以展现出中国人民日益富足的小康生活,真实客观地呈现中国当前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展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帮助外国民众更加准确、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同时,打破西方政府和媒体的恶意污蔑和歪曲报道,润物无声,在外国民众中构筑对中国的正面认知,久久为功,促进国际舆论的改善。

最为重要的是,“人民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最真实写照。讲好了“人民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故事。一个个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故事,是中国成就、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最自然、最生动阐释,也更容易被世界形象地感知和认同。

2021年世界多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我国云南地区15头野生大象北迁的故事,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一个大象北迁的故事,意外地展现出了中国普通民众和当地政府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卸掉了部分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自带的“阴间滤镜”,使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客观、真实,对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有血有肉的清晰认识。

二、“人民故事”的素材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讲“人民故事”的时候,哪些故事可以鲜明展现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呢?

一是讲好人民发展的故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我们不仅要讲中国人民正在过的小康生活,还要讲中国人民从一贫如洗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演变,更要讲这样的全面小康生活是怎么实现的,尤其是要讲清楚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如何实现全部脱贫的,进一步阐释中国独特国情、文化传统和道路选择,尤其是针对西方媒体刻意抹黑中国人民生活的方面,要坚决用数据和事实予以回击。

二是讲好人民选择的故事。要向世界讲清楚,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不断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选择了“以和为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中国人民选择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全球疫情严重,疫苗缺乏的困境,中国人民选择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动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22亿剂疫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是讲好人民追求的故事。要向世界讲清楚,近代的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经受深重苦难,中华民族追寻梦想、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生活幸福一直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人民故事”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在讲好“人民故事”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生活化叙事,讲好普通人故事。熟练运用普通人视角和故事化表达手法,呈现个人视角下、原汁原味的“人民故事”,避免过多修饰与润色,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全景式生活动态;深度挖掘故事内容,避免平铺直叙和简单化叙事,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注重细节刻画,学会用细节讲故事,传播价值理念;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寻求单纯故事刻画,注重“生活化”表达;调动民众积极性,吸收民众创造力,深入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制作展现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满足国外受众的“求异”心理。如刻画广场舞爱好者这个特色群体的故事,不仅可以展现出我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更能展现出中国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第二,坚持受众导向,增强针对性、特色性。在对国内外政治文化差异充分认知基础上,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设置故事逻辑和情节,使用受众易懂的“大众化”话语,打造精品故事;加强故事的区域性、针对性设计,注重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使用容易引起共情、共感、共鸣的故事素材,注重跨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和文化习俗的兼容性,增强可传播性;用宽口径、有特色、多样化的故事化表达,巧妙地将中国价值理念、时代精神、发展成果、历史文化等融入到“人民故事”中,提升故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第三,坚持多元化传播,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速度快、内容更迭频繁等特点,针对国外受众的关切、兴趣与疑惑,借助自媒体视频、纪录片、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利用推特、脸书、油管等平台进行多元化传播,增强与受众的互动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故事的影响力。

分享到: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