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能量

发布时间:2022-12-01 15:50: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吕洪业  |  责任编辑:申罡

文  | 吕洪业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作出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但自提出以来,国际舆论中出现了一些误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国内大循环是全方位的自给自足”。类似说法是对“双循环”的错误理解,是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误判。

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用国内可控的发展来应对外部不可控冲击”方面的考虑,但更为主要的是主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更好融入全球化发展大势中的战略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国内循环畅通夯实参与国际循环的基础,从而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上参与国际大循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片面强调闭门造车、排斥开放,不是封闭的、区域范围的小循环,而是国内与国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大循环,中国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将支撑中国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外循环。

从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看,中国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将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形成“新循环”。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实质上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循环体系。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背景下,这一循环体系并不稳固,多数新兴国家并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办法。中国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规模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等收入群体有可能达到9亿人,市场规模优势和潜力极其巨大。中国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从中长期趋势看,如果中国成功将国内需求转向消费,同时在未来保持5%左右的增长率,中国不仅会长期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而且将在世界经济结构中形成以中国等新兴大国为中心的“新循环”,这必将为全球化开辟新的途径、提供新的动力。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的“外循环”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外循环”,将有力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世界范围看,由“单循环”到“双循环”是大国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和普遍规律。美国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了由“外循环”为主向“双循环”过渡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受益却不受制于外循环”的新格局。日本在二战后发展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外循环”经济,经历40年工业化大发展后也转型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与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模式不同,中国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工业化阶段开始构建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简单的产业转移的方式,而必须与外部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度链接。中国有全世界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畅通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必将推动与世界各国的深度链接和协调合作,这将为世界各国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接、资源流动、市场交融提供巨大机遇,为合作共赢提供广阔空间,也必将有力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坚定。中国政府反复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增加、改革增速,积极签署并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跨国投资疲软的整体背景之下,1至8月中国利用外资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这些实际行动都表明,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可以说,对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世界环境而言,中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敞开大门,必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机遇、增加确定性、注入正能量。

责编:蒋新宇 申罡

分享到: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