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2-02 11:29: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董天美  |  责任编辑:蒋新宇

文 丨 董天美 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既要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面对的最大国情。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超过 14.1 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有具体的着力点。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就曾从多方面阐述过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等,后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一经提出,就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一面旗帜,一股强大力量。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制度特别是法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这个目标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举措,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口规模巨大的道路适应性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选择和方向指引。“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18世纪英国开启了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工业化,20世纪以来美国带领上亿级人口规模的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约为10亿人,不到全球人口的1/7。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十亿级以上人口规模上实现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人口规模进入现代化序列。

中国的超大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定不同于西方的道路,是在吸收借鉴其他现代化文明成果基础上,既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又注重“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是否符合自身实际,能否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能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一贫如洗、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个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道路的优越与魅力。这条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以人民为中心与人口规模巨大的价值统一性

我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同于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匙”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广泛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欧洲左翼党第一副主席马伊特・莫拉说,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要为人民着想,而不像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为少部分人的利益着想。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水平的改善、妇女平等参与社会事务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人口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人口转变以及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使得中国也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在此过程中,中国获得了一个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有利时期,再加上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经济迅速腾飞。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近10%,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前所未有,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超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在包括减贫、普及初等教育、改善营养和卫生、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和艾滋病发病率等方面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1990年中国还处于低等发展水平组,1996年便进入了中等发展水平组,2011年又步入高等发展水平组。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499增长到2019年的0.761,是自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全球首次测算人类发展指数以来,唯一从低等发展水平组跨越到高等发展水平组的国家。

自2009年以来,中国先后制定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各项权利得到更加切实保障,保护特定群体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措施更加完善,人权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全面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202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未来将促进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共同发展作为人权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对人权保障的新需求作为奋斗方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口规模巨大的实践契合性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为克服资本逻辑支配政治带来的“赢者通吃”或“代表性断裂”危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各个环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实现全过程政治参与,有效保证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适应了中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国情,充分彰显了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质和独特优势,为创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保证。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民主的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伴相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好的民主一定是实现良政善治的,一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国民主的高质量,促进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我国国情具有高度适应性,能让人民实现全过程的政治参与,高效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彰显了中国式民主的巨大功效。

责编:蒋新宇

分享到: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