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菲律宾枪击案:等不来的安全

发布时间: 2014-09-17 08:49:01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李少杰    责任编辑: 张林

李少杰 察哈尔学会项目主管 清华大学研究生

2014年9月13日晨,一名中国公民在菲律宾北部的布拉干省梅卡瓦延市遭到枪击,生命垂危。两天前的傍晚,也是在菲律宾,一名18岁的男性中国公民在自家的商店中遭到绑架,至今下落不明。中国外交部更是在数日之内连发了两条针对菲律宾的履行警示,劝诫中国公民短时期内不要前往菲律宾旅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枪击案当天,菲律宾总统府还公开向中方保证,菲国能够保护在菲中国公民的安全。不仅中国公民安全无法保证,一些犯罪团伙还计划袭击中国在菲的使馆和和中资机构。保护境外中国公民和中资企业的安全又一次被摆到了极为突出的位置。

等不来的安全:喋血世界的中国人

世界并不太平,闯荡世界的风险就更大了。从2002年10月份到2013年12月份,美国国务院共报告了9272名公民海外死亡事件。英国外交部从2009年到2010年收到了5930起协助处理公民海外死亡事件的请求。我国没有公布类似的数字。但即使按照最保守的情况估计,这个数字也不会低于每年1000人。此外,考虑到我国没有要求强制上报,较多的中国企业和务工人员集中在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实际死亡的人数可能要高得多。不计其数的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抢劫、绑架和袭击也是可以想象的。某中资企业曾大倒苦水“1年之内遭遇3000起治安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境外公民和和企业的安全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议题。2013年,中国有9000多万人出境(其中3000多万是到港澳台以外的其它国家和地区),派出劳务692万余人次,超过300万的留学生以及近500万的海外侨民,在全球范围内拥有31594家境外投资企业。超大规模的海外利益以及可预期的较快的扩张,使得中国在各个指标上正逐步逼近美国海外利益的水平。

不能过度指望政府:超大规模的难题

对这一现象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外交部的驻外人员。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曾深有感触地说:“在坦桑尼亚,大概有70位外国大使。没有一个国家的大使,像我们这样,成天愁中国人在这边的领事保护问题。”外交部驻外领事干部编制自1994年以来就再没有增加,只有约600名。平均下来,中国1名领事官员要服务超19万的海外公民,是美国的33倍,日本的17倍,俄罗斯的15倍,英国的7倍。

更多的时候,中国政府诉诸东道国政府保护中国公民和企业。出于意愿和能力的考量,指望东道国政府保护中国公民和企业的想法有诸多的实际困难,局限性很大。正如菲律宾这次事件所表明的一样,很多国家的政府是“猪一样的队友”,缺乏应对事态发展所必需的能力。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就是菲国政府安保能力的一个真实写照。世界其他地区的很多政府也是如此。遇到大规模骚乱、局面失控等紧急状态,指望东道国政府保护中国公民和企业就更是笑话了。更多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队友在哪里。2012年1月,中水电多名员工被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绑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负责保护中水电的政府军在反政府武装的攻击下撤退。

政府当然应该积极维护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安全利益,但指望政府承担全部责任的想法既非常的不现实又非常有害。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主任郭少春曾指出:有些公民对政府普遍期待过高、依赖过度,产生“等靠要”和“免费吃大餐”的心理,希望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甚至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一些企业怀着“发财我来,有事儿找你”的侥幸心理,在没有做好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的之时就匆匆忙忙走出去,加大了安全风险。而且政府提供的服务不一定是中国公民和企业所需要的。以中国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提供的风险分析报告等为例,这些报告只停留在国家层面上的安全风险,并没有充分捕捉到当地冲突动态的细微差别。这种差别在各个地区大不相同,并且会迅速变化,真切地影响在该地区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安全利益。

留下来的买路钱:花钱买平安

应该说,当前中国政府所能掌握用于海外安全的资源相对还较为有限,边际收益显著地大于边际成本。而且,这一收益大于成本的局面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都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加大外交和军事投入是理性的,特别是外交能力建设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加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不能将宝压在政府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脚到中国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议题上也是如此,最重要的应该是推进海外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而就推进这一进程而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市场在安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可以在提供安全资源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功能。例如,有人曾预测到2010年,美国和西欧的私营军事/安全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2020亿美元。这些国家的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公民的诉诸市场,向私营军事安保公司购买安全服务的做法。以英国政府为例,它向在高风险地区运营的英国企业提供私营军事安保公司的清单,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自身安全问题。安全资源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有助于公司和公民应选择商业化的方式自行负责利益保护,这将极大地减轻政府的资源压力。

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在企业层面,很多企业逐步将安保外包给私营的安保公司。中石油和国际SOS、化险咨询、G4S等大型国际安保组织开展合作,用于获取风险评估、安全培训、现场保护(营地和作业地保护、出行保护)、安保审计、紧急医疗援助和紧急撤退等服务。中石化和北京的一家安保公司合作,将安保工作系统地外包出去。一些船运企业为了应对索马里海盗的袭击,数百次雇佣武装安保人员进行随船安保。

可以说,市场化运作是我国推进海外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说,市场化运作也是最受推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安全资源市场的发育刚刚起步,还面临很多困难。一位安保公司的负责人说:“这是一个灰色地带,政府不愿意约束我们,也不愿意为我们开展海外业务提供帮助和支持。”山东一家安保集团的负责人曾说:“最大的难点是中国保安进军海外市场缺乏立法(主要是指枪支管理方面的法律问题)支持”。因此,国家应该着力培育安全资源交易的市场,适时出台一些培育安全资源市场发育的政策,让市场而非政府在海外安全上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完整文章链接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