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2014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举行

发布时间: 2014-09-22 10:08:01    来源: 中国社科报    作者: 郝伟静    责任编辑: 张林

本报讯 9月12—13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经济学)——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三峡大学党委书记李建林与会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主持会议。

蔡昉在致辞中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全面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高了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全面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表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要进入一个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阶段,对此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此次高层学术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分激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思想和智慧,以质量提升路径为本届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的中心议题,共同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蔡昉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关于城镇化、人口和劳动力的统计数字存在数据的表象和内涵不一致、不同来源的数据不一致等特点,认清这个事实有利于了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情况。

蔡昉强调,未来中国的人力资本缺口会非常大,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的短缺、资本回报率的下降等,都会导致未来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而农民工的市民化,一方面会充分激发劳动力的转移潜力,扩大劳动力规模,另一方面也会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参与率,并进而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同时,继续加快农村劳动力从剩余状态转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可以达到资源重新配置的效果。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望实现从供给方通过改革创造更高的潜在增长率。

应邀参加此次论坛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香港前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在发言时说,质量提升的路径,是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最关键的问题。质量的提升,不仅包含服务的提升,还包含住在城市里的人的质量的提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主席凡毕金在发言中说,城市化是全球趋势不可阻挡的大潮,寻找绿色的城市发展模式,构建健康、快乐的城市秩序,需要政府和群众采取集体行动,实现资源高效。

潘家华在会上就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制定进程做了交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开放工作组(OWG)于2014年7月正式提交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方案,列入城市与人类聚居地的“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目标领域。作为接替联合国千年目标(MDG)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17大领域,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OWG能够形成共识,将城市与人类聚居地单列,凸显城市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当前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成为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退化的集中地,社会分化严重,脆弱性加剧,使得城市的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目标。潘家华认为,明确中国可持续城镇化的任务和目标,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加快改变主要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田雪原、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等作大会演讲。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三峡大学共同承办,百余名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出席论坛。

评 论

中国社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