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研究

“智库”在思想界并非新词

发布时间: 2014-10-16 14:14:0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林    责任编辑: 张林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做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

今年7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身体力行,落实了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指出,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识并使之制度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决策咨询,以“为公共决策者出谋划策”为核心目标的智库机构也跟着迎来了春天。虽然对于公众来说,“智库”这个词并不太熟悉,但是在学界,这个词并非新词。

作为“国字头”智库的领头羊,也是中国最早的智库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中国最有综合影响力的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无论是改革方案还是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利益相关性、复杂性都不亚于以往任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决策正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变革的新时代已经发出了呼唤智库彰显能量的最强音,历史赋予智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21世纪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薛澜也曾发文章表示:当前,中国正面临发展转型、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头。许多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亟待破解,各种利益纠缠的死结需要打开。这些难题是中国智库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的改革发展为一流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机遇。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政策研究体系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智库一定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劈风斩浪,承担起促进中国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任。同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软实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智库。

2013年被称作是中国智库的“迸发年”,一批新型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我国开始进入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的新阶段。这就是打造一大批“国家急需、国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智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庞大思想市场、巨大智慧财富的新局面。

各大研究机构的领军人物都纷纷发表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文章,这也预示着中国智库在一步步迈入黄金时代,中国的“思想市场”将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健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还处在上升期、发展期。一些行走在智库行业前沿的学者对智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有更直观的认识。

《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研究世界智库著名学者詹姆斯·麦克甘在编写全球智库发展报告时发现中国智库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开始强调中国智库在国内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智库开始引起公众更广泛的注意。但是他还认为,对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来说,中国智库依然是一个谜。我们很难找到足够多的关于它们的信息。

成功完成从媒体人向智库领导者华丽转身的前环球时报编委、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无疑是近两年智库行业最耀眼的新星。成长速度之快已经让一些传统智库无法忽视。他认为,国智库尚未形成走向国门的全球组织力,对各国情况的了解相当有限,对一些中等强国的了解与跟踪严重稀缺,中国智库也还缺乏构建全球对话领衔平台的必要实力。

作为海归精英的代表人物,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同时还兼任着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职。从国际视野来看,他认为中国智库在外交政策决策上的影响,一般仅限于信息沟通和“纳谏者”角色,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要形成有影响力的智库,要想真正发挥影响力,不仅仅要从智库本身发展努力,还要大力发展思想市场。智库的学者们应有勇气发表观点,而不是作为政府的传声器,也不是揣测领导的意思而发言。从社会角度来看,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观点,鼓励不同的观点。只有社会有宽松的自由思想市场,能够形成并容纳多样化的思想,只有存在多样化思想根基,才能激发创新思想,才能形成多元化的、更有影响力的智库,才能让国家的决策更加科学化。

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曾表达过民间智库的声音不容易反映到决策层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和媒体合作,可以把一些建议呈给相关部委和领导。另外一个方式是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也可以扩大民间智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对决策的影响力。

在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不少专家也提到“资金”对于智库发展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说,在资金渠道上,要让社会资金进入。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于宁指出,中国智库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还要与基金会、公司、大学等非官方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沟通研究信息,以更多地获取各方资金支持。

可见,中国智库发展在信息整合、国际化水平、观点多样性、影响决策能力、资金渠道、媒体传播等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人民日报发表系列文章指出,正视问题才能寻找差距、加速前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公共政策逐步优化的大背景,党中央的决策都已经对我国智库的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其中,信息不对称需要多做媒体工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兼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李成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才对智库的促进作用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只要能够得到话语权、能够得到媒体的关注,一个智库就会应运而生。成功的智库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传播,要非常清楚传播的对象是谁,对政府部门的传播与对学术圈的传播在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媒体是智库学者传播自己观点、影响公众讨论,间接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智库学者非常重视同记者建立联系,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副总编王晓红也提出:中国智库应针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富有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方略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国内智库合作交流的平台,广泛整合学术资源。

王文在中国第一家智库媒体平台中国网“智库中国”启动仪式暨“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交流会上也表示,从国家发展和国家崛起的角度讲,智库与媒体是一对天然的孪生姐妹,媒体和智库的配合是大国智库崛起很重要的基础,二者应该互相协作。

中国智囊团想成为决策者的外脑,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国家层面的越来越支持和重视,智库自身不断地努力,和媒体广泛传播,中国智库的未来必将不可限量。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