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研究

努力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发布时间: 2014-10-22 15:00:23    来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作者: 曾培炎    责任编辑: 张林

    曾培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同志们: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换届大会,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理事会,选出了理事长和15位副理事长。对大家推选我继续担任理事长表示感谢。同时,我作为理事长代表中心新一届理事会,聘请张平、董建华、陈元、周小川、蒋正华、唐家璇等6位领导同志为顾问,邀请丁学东、马德秀、厉以宁、吕祖善、刘世锦、李扬、陈经纬、和段琪、胡怀邦、南存辉、徐乐江、傅莹、傅成玉等13位同志作为特邀副理事长。在这里,让我们一并向他们表示欢迎和祝贺。上届理事会中有些同志,由于年龄、工作等原因,这次不再担任副理事长或理事,我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和国经中心所有同事,对他们过去五年来的贡献表示真诚的感谢,希望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心的工作。

国经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创新、求实、睿智、兼容”的理念,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方面摸索着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积极评价。但是,要把国经中心真正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下大力气去开拓、去努力、去探索。我想这将是新一届理事会和中心各位同仁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此,我结合国经中心今后工作谈谈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看法。

我认为,建设新型智库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全球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崛起和强国纵横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改革。从国内看,经济“新常态”已然显现,经济发展处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攻坚克难期,社会建设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期。这些新变化,既孕育着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对决策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迫切需要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下大功夫。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政启民”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思想库”和“外脑”的重要角色,应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智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李克强总理在给国经中心的信中提出:“要审视国际大势,用创新型思维强化前瞻研究,提供更多有影响、有价值的思想产品,打造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新型智库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中央领导的要求,体现了对智库发展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对中心工作的关怀,同时也提出了方向和期望。应该说,我国的智库建设道路正在开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我个人理解,应重点把握好“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关键词。

“中国特色”特在哪里?我认为应坚持中国道路、采用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在路线方针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搞西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要善于运用中国视角,立足中国国情和我世界经济地位变化,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观察中国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要致力于研究提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国家安全稳定方面重点难点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创造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思想产品。

“新型”新在何处?首先是新定位。新型智库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研究机构,在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个自主运营、着眼于公益的独立法人,有助于独立思考,客观判断,形成创新。其次是新机制。智库不是机关,需要淡化行政色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灵活性,营造研究探讨氛围,聚引高端人才,做到智力制胜。第三是新模式。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针对现实和长远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加强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模型分析,有的放矢,提出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道路上,国经中心应该做一名坚定的践行者。在此,我对国经中心未来工作提出几点要求与大家共勉。

第一,牢牢把握为中央决策服务的战略定位。国经中心成立伊始,就明确了为中央决策服务的宗旨。我们不做“全能型”选手,不搞纯理论研究,而是针对国际国内现实问题、长远问题和战略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发挥好“临门一脚”的作用。中央领导同志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我们有这方面的优势,应当发挥好、运用好。对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经济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国家安全与国际关系等,集中精干力量研究,拿出好的建议来。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言献策,应该是国经中心最大的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国际上应该有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影响力。这些年我们围绕国家大战略开展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做了不少事情,例如举办全球智库峰会、中美“二轨”经济对话、与联合国开发署(UNDP)合作开展全球治理研究、G20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好的影响。以民间智库的身份开展对外交流,从非政府层面与国外同行加强双边或多边沟通合作,既可以为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提供多样化视角,又可以充当“宣传和交流大使”,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为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正能量”。今后,可以重点围绕中美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治理以及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平发展理念等开展工作,发挥好“1.5轨”和“二轨”的作用。

第二,始终把提高研究质量作为中心工作的生命线。企业要生存,必须讲产品质量。智库也是如此,把思想产品的质量作为生命线。国际上一些智库百年老店之所以享有较高的声誉,就在于它们高度重视研究成果的质量,视质量为智库立足之本,不断推出有影响、有价值的创新产品,做到先见先知先谋,敢出大主意、早出好主意。如何能够又好又多地创造高质量思想产品,我认为,首先要善于判断国际国内大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个明白人。其次是重实情、讲真话,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三是善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本质。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找准了问题、认识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要做到这三点,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很关键。国经中心是在民政部注册的社团法人,但人员构成很多是过去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有一个转变角色的过程。实际上,中心是在体制系统外为体制内来做事,换个位子思考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多方面的建议。但是,在客观分析、独立思考的同时,对大是大非问题要讲政治、顾大局,多提建设性、负责任的建议,不说空话和大话,不给中央添乱。

第三,善于汇集发掘人力资源的智慧宝库。人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才的智库只能是个空架子。要成为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聚集各方英才。国经中心的领导同志大部分是从政府和企业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一些老同志,中间层次是一些从政府机关、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过来的同志,另外还从社会和高校选拔吸纳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人。这三部分力量各有优势。老同志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中间层次年富力强,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年轻人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敏感。如果能把这三部分人才有效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可以释放出更强的战斗力。今后老同志要多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主要是把关、点拨和培养;一些重大研究项目和交流事项更多由中间层次这些骨干力量主持,挑起国经中心建设的大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更快地成长起来,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早日独挡一面。

另外,智库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开门搞研究。除进一步发挥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外,应加强与有关部门及其研究机构的联系,跟上形势发展步伐,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他们对重大问题的看法。有些综合性重大课题,应广泛听取意见,把各领域专家请过来,邀请他们一起研究。加强中心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开展各种长期或短期的课题研究合作。

第四,按照智库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运营机制。智库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简单复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做法,要有灵活性;智库也不是企业,不能唯利是图,应突出公益性。智库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国际一流智库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中心要不断实践,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摸索建立一套有活力的制度。内部管理上,尽量减少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效率。人才选拔上,应多用一些市场化的方式,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使研究人员在流动中更快成长。课题研究上,建立与研究质量挂钩的分配制度、项目团队负责制度、课题委托招标制度和第三方参与的成果评审制度。这样既给激励,也有约束,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得到更好地发挥。组织架构上,吸纳更多的理事会成员和各方专家参与中心的运营、管理和决策,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探索“小机构+大平台”的发展运行方式。

第五,把不断提升影响力作为中心建设的追求目标。从数量上来讲,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但缺少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智库。国经中心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我认为,至少有四方面的意识需要培养。一是品牌意识。中心要有明确的目标,突出重点领域,聚焦重大问题,力争有所建树,形成一些核心品牌,在国内外赢得影响力和声誉。这要靠我们主动去塑造、去努力。二是前瞻意识。要放远眼光,未雨绸缪,时刻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提高对宏观问题的洞察力,知之于未然、见之于未萌。三是创新意识。把创新贯穿于智库建设的全过程,营造公平开放的氛围,鼓励思想碰撞、与时俱进。四是全球意识。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脉搏,运用开放思维、全球视角,加强与国外知名智库的深度交流,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总之,要把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队伍、创造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办成世界一流的新型智库,作为国经中心的奋斗目标和最高追求。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朋友们!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使命光荣、任务繁重。我愿与新一届理事会以及中心全体同事一道,为国经中心的建设发展不遗余力,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懈努力,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谢谢大家!

 

评 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