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侨易现象与现代中国的知识转型”小型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 2014-10-27 10:02:24    来源: 社科院专刊    作者: 陈安蓉    责任编辑: 张林

近日,“侨易现象与现代中国的知识转型”小型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资本语境”项目组、侨易观念工作坊、中国歌德学会共同主办。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在京高校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十多位学者,围绕“侨易作为方法”、“侨易群体与知识转型”、“侨易视域中的文学与教育”、“中西遭遇与观念侨易”、“理论旅行与观念侨易”、“异域资源与侨易经验”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学者认为,借助侨易学的视域,一方面可以在横向领域观察到异文化碰撞后的丰富多元景观,另一方面在纵向方面则有传统变型的内在逻辑规则,在这里则主要表现为物质位移与精神质变相结合的侨易现象。现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涉及语言、文学、学术、制度、观念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中华民族必须面对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且也处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代。我们可以由此看到一种更为开阔的知识场景,既可关注不同的侨易群体的活动,如传教士、留学生、外交官等;也可考察不同的观念或思潮长途旅行的景观,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东渐过程;甚至可以探究制度层面的移植和借鉴,譬如中国引进西方现代大学与学术制度的尝试,清末至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日本、欧洲或美国典范选择,现代军事制度的德国榜样等;乃至文学思想空间的意象迁变,现代汉语在古文、白话与欧化语之间的苦苦挣扎等。通过各类侨易现象的揭示和探究,有助促进对现代中国知识转型问题的深度认知。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建华认为,“侨易学”是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的,虽借鉴李石曾的“侨学”,但加入“易”的因素后,就提供了一种“交易”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在二元辩证之间或之外更寻找第三种可能的方法。侨易学“二元三维”中的“三”,与“交”、“中”、“和”等概念关联密切。侨易学可以建构一种理论场域,将对中国近现代侨易经验的研究纳入进来,甚至可以与我们自己的侨易经验相结合。

“‘侨’强调位移,很适合理解现代世界;面对西方的强势影响,侨易学突出了弱势文化的‘变’,尤其应注意‘易’还有一种‘被取代’的意义和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巍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隽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会议所涉及的侨易研究已经包含了个体、群体、机构、概念史、观念史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个案研究。个体、群体、共同体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既展示了文化体的多样,也凸显了一种新的侨易方式,即连环侨易。此外,还要继续探讨“易”字所含的“取代”之意、“回心”作为鲁迅的一种个体经验是否可以发展成为精神侨易的规律性现象等问题。今后的研究要继续落实侨易个案研究,总结侨易现象的类型和基本规律,完善侨易学的理论。

评 论

社科院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