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钟春平:以“创新”为主线,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发布时间: 2014-10-29 09:18:5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 钟春平    责任编辑: 张林

钟春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决策和智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前,智库的需求不断增强,“智库热”不断兴起,其原因在于,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对决策科学性的要求不断增加。

同时,政策决策的难度在加大,舆论和公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要求对突发和紧急的情况进行应急管理,快速对突发的情形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决策措施,而且,也面临更多的公众压力,特别是信息的广泛和快速传播,公众的参与度不断增强,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给决策本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提供更多具有公信力、得到更多公众认可的政策,因而专家参与决策和相对独立的政策参考越来越重要,智库在实践层面不断凸显其意义。

但客观地说,目前的“智库热”真实性状况是,智库建设非常滞后,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缺乏。中国整体制度建设相对落后,政策设计科学性严重不足,在政策设计中,存在着较为草率、引起广泛争议的情形,因而需要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智库本身的发展也需要深入研究,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发展智库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智库建设,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需要超越定义概念等描述性的论述,而应该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和界定智库及建设本身,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如何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本身也隶属于智库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包括智库本身所提供的政策建议,容易陷入就事论事、没有理论支撑、没有可执行性的政策建议,所以导致问题分析不够深入,所提供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需要在方法、理论等层面进行创新,以此推动智库及智库建设本身的发展。

二、中国智库存在的问题

整体看,中国的智库建设较为滞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研究的深度、结论的可信度、政策建议的可执行性、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足。

智库本身的问题:第一,研究的方案缺乏深度,理论层面的支撑不足,学术积累严重不足。很多智库所提出的方案更多的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对问题的把握和分析不够。所提出的概念、论断及建议等很难经得起推敲,专业性不够,研究能力不足。

第二,所提出的建议可行性不够,忽视了中国的特殊性,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高校等学术机构成立了不少智库,高等院校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积累,容易忽视理论研究中的设定,容易将西方国家的结论应用到中国来,忽略了中国的特殊国情。

第三,偏重“应急”和短期问题,缺乏深入和整体性的综合战略研究。部分智库比较热衷于解释热点问题,迎合媒体的需求,而侧重短期的和应急性质的课题。智库本身没能显现自己长远定位特征,容易受领导人偏好改变而改变。

第四,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较多,缺乏社会认同度,时常被认为代表特定的利益集团。官方智库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独立性不够,因而即使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也容易受到公众质疑。

第五,国际影响力有限,即使国内的问题,话语权仍然有限。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几个智库手中,国内的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其有限。即使是国内的重大问题,国际智库的话语权有时候还高于国内的智库。

三、智库建设的内在困难及深层次原因

需要深入研究智库的职能,对智库存在的价值及其理论基础进行阐释,才能避免就事论事的描述和没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常而言,智库进行政策分析,并提供政策建议。这意味着有三种含义:第一,对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第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三,研究对象偏重社会科学范畴。

与这三种内涵相对应,存在着三个错误的认识:第一种错误认识,政策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

第二种错误认识,即使政策能够凑效,也能轻易地获取正确的政策建议,“拍拍脑袋”即可得到绝妙的政策;

第三种错误认识,正确的政策建议通常能得到恰当的实施。

但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一种后果,制度建设滞后。社会科学及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光靠技术无法完成社会经济的起飞和发展,需要对制度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

第二种后果,有针对性的政策结论非常少。社会经济政策很难自然获得,需要投入相应的投资才能获得恰当的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三,可行的政策建议更加缺乏。即使理论上,政策建议是政策的,但未必能得到恰当的实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政策实施的过程,并将政策实施过程纳入政策建议的过程。这意味着,在社会科学领域,从事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议非常重要,同样非常艰难。

智库的价值及智库存在的必要性是与三个明显的割裂有关:理论与应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离,政策建议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同样有着严重的隔离,目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存在着严重的隔离,这导致了智库的发展和智库所能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政策非常稀缺。

第一层次的割裂,理论与应用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割裂。 理论与应用之间存在着差异,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距离。科学主要是如何思考的问题,偏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技术则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偏重于应用和解决问题。但理论与应用之间又存在着内在关联,应用需要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否则就很难取得实际性突破。而理论一方面超脱于应用,一方面又需要关注是否与实际相符。现实中,两者之间的割裂会被进一步放大。这种割裂在中国更加明显,并进一步放大。从事理论研究的,往往不愿意从事实际应用;而从事应用研究的,往往直接参与实际应用,不愿意从事理论研究。相互之间相互排斥,文人相轻现象严重。

第二层次的割裂,研究结论与政治决策过程之间的割裂。 理论的研究通常并没有考虑政治因素和政策决策的内在过程,因而时常会存在诸多缺陷,时常导致政策建议成为“无用的废话”。同样,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更为突出,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有着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因素,使得大多数决策面临很多政治约束,决策者的偏好更为明显。

第三层次的割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割裂。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割裂由来已久,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差异,在方法上很多学科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科学的范畴。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果有所偏颇,都难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历史上,中国的社会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及技术创新,最终社会发展滞后;而工业化国家,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实现了突破性发展。这意味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者具有一致的地位。同样,目前看,两者的方法也不断趋向一致,定量和可试验重复的方法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但目前,社会科学更多地被贬低,过多地强调自然科学。在发展上,更多地强调以自然科学为载体的科学技术,试图通过技术创造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现实是,社会文化等研究和建设的滞后,自然科学和技术创造难以有效建立起来。

因而需要架起理论与应用、政策与政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消除这种割裂和隔离,而这个桥梁和填补空隙的职能只能由智库来完成。同样意味着,智库需要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新的知识和方案。即使发达国家的智库,在近年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存危机,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少智库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不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不能提出有长期影响的对策。本质上,智库建设存在着种种难度。需要以“创新”思维为依托,以研发模式加以定位智库建设,并结合智库的特殊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

基于此,需要从知识创新层面定位智库本身:

第一,智库需要并且能够有机地将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智库需要创造更多新的知识和方案;

第二,智库本身需要从事理论研究,学术型智库才是长期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从事应用研究,更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意味着智库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特别需要将经济学、社会性、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政策建议时,需要引入机制设计等内容,政策建议才有可能得以恰当实施;

第三,智库本身是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智库建设中,同样要以推进创新的模式进行不断机制创新。

四、智库建设的有效机制

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及研究中,必须强调的是,本身就是智库的一部分。有针对性的建议必须要有充足的理论支撑,并有机地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相应的建议。而在政策建议时,需要充分利用机制设计的方法和内容,充分考虑如何调动积极性,并且具有相应的约束和激励相容,以保证政策措施得以实施,目标得以实现。

第一,智库建设的核心机制——以创新为指导思想,围绕“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智库发展的根本,需要取得更多更高质量的成果,不断谋求突破,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观点、主张和新的见解,以知识创新为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以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在内部管理体制上,需要更加适应创新工作的需要。首先,需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其次,需要强化行政为科研服务原则;第三,减少程序,强化效率。第四,需要对智库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调动研究人员参与智库研究的积极性。

第二,发挥引领作用,进行前瞻性研究,超越“解释和阐释”阶段。在成果上,需努力实现“引领”作用,不断进行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在重大的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在重大的对策建议上,要有切实可行的主张。

第三,强调学术本位,强化学科和理论优势。第一,需要继续巩固和强化理论层面的优势。第二,不断推进和鼓励进行国际层面的学术研究,不断发挥国际学术影响力。第三,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质量意识。

第四,强化与中国国情结合,具体分析政策决策和实施过程的现实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加强国情调研项目等,深入决策制定过程,并不断总结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注重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第五,进一步强化综合战略研究,促进学科融合和交叉,解决分散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综合性的战略研究不仅仅需要学科融合,而且需要跨越学科之间的融合。

第六,人才建设。人才是基本,需要不断吸收有创新能力的各种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一流智库的重要内容。第一,需要不断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第二,培养人才,盘活现有的队伍;第三,探索弹性引进高层政府任职人员,发挥余热,并强化对政策决策和实施过程的认知和掌握,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第四,进行人才的合作,鼓励从事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类型的科研人才的合作,尝试对科研人员根据研究能力、兴趣、年龄等特征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工合作。

第七,强化智库的职能和影响力,增强社会、学术和决策影响力。一方面,有影响力的人引入智库;一方面,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对学术成果和应用相结合,进一步锤炼,从而转换为智库成果,通过多种途径传向决策层。

评 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