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领军人物

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刘峰:要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

发布时间: 2014-10-31 10:28:24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刘峰    责任编辑: 张林

刘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一、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运用法治方式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这一根本原则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讲,理直气壮地讲。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申建设法治中国的任务,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显然,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都要坚持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引领、推动和规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转变领导方式,善用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和改革,坚持法治引领和法治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因此,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法治引领,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强化党的领导的原则性和权威性。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以立法引领改革,以改革推动立法,以立法引领群众。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根据法律规则认识和解决问题,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树立遇到问题找法的思维方式,养成解决问题用法的工作方式,进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二、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从严管党治党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四中全会《决定》一大亮点是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强调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治国先治党,治党首先要治吏。法治首先要有吏治,吏治就是管好干部,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监督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赢得了海内外的普遍赞誉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的重拳反腐,既打老虎又打苍蝇,整肃吏治环境,重在通过治标赢得治本的时间。

打铁先得自身硬,党的好干部既要干净又要能干。《决定》强调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决策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治本之策。国家治理的法律体系必须有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法治德治相结合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法治首先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约束干部严以用权。硬权力带来的是服从,软权力带来的是认同。硬权力需要法治,这是第一位的,软权力则需要德治,德治要以法治为基础,二者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有机结合起来。软权力来自于广大干部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修炼和运用软权力有助于增强执政的硬权力,夯实党的领导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切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强调法治,同时又特别重视文化自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国家治理的“硬件”,一般来说是有形地、强制性地发挥作用,本质上是一种硬约束。同时,另一手要抓德治,这就是治理的价值体系构建,是国家治理的“软件”,通常是无形地、非强制性地发挥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软约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大的德治,德治能够有助于有效实现社会整合,减少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果,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领导干部既要能够通过法律和纪律等硬约束来形成改革的合力,又要善于运用先进文化、道德作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软约束来凝聚改革的正能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共同愿景等在国家治理中的德治教化作用。

四、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一致起来。法治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司法公正是赢得司法公信力,确立法律权威的关键。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法治切实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只有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了,人民群众才会真正相信法律,才会主动维护法律权威,才会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刘峰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标题:国家行政学院专家:要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

评 论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