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信息技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及其应对”讲座举办

发布时间: 2014-11-03 08:56:57    来源: 社科院专刊    作者: 姜红    责任编辑: 张林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荆林波在院部作题为“信息技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及其应对”的讲座。

荆林波首先回溯了人类历史上的历次重大科技变革,并指出人类产业革命的周期在缩短。结合多年研究以及近期赴美学习大数据的心得,荆林波表示,信息和通信技术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行业,信息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不是工业社会的简单延伸,以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渗透,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原有的生产力结构,还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数字化生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目前出现了产业融合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触媒放大,超越了流通的传统边界、解脱了时空的历史束缚。在产业融合的背后,也带来学科划分的困境。

荆林波表示,受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研究主体均发生了变化。全球信息总量急剧增长,这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更为迅速、便捷地获取数据,学习的成本也得以下降;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对海量知识与信息食而不化的问题,而且在学术研究中占据传统优势者的地位也受到挑战。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能否紧跟信息社会的潮流,能否与时俱进、打破常规,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在如今信息化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为应对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带来的挑战,荆林波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新生事物,关注新的话题、领域和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的对象碎片化、融合化以及研究过程的复杂化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注重跨学科的交流与整合。同时,由于数据将成为各类机构和组织乃至国家层面重要的战略资源,数据的公开与分享也成为大势所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关注数据,并对大数据进行认真思考。科研机构也要实现有效治理与再造,构建自己的软实力。研究者需要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增强执行力,做好工作计划。因为知识存量增长和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研究者应着重培养、提高学习能力,调整自己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层层转型与递进。

评 论

社科院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