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中央党校陈建奇:法治红利夯实中国经济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 2014-11-04 08:51:55    来源: 澎湃新闻网    作者: 陈建奇    责任编辑: 张林

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四中全会备受关注,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3季度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的情况下,社会期待高层通过法治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四中全会所描绘的法治建设蓝图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急需法治红利的释放,而未来法治体系的建设完善,将助推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亟待法治红利

本届政府执政以来,宏观经济增速降至7.5%左右的中速水平,宏观经济稳定亟待政策创新。先前的“四万亿计划”警示当前宏观经济稳定不能再靠扩张刺激的方式维持,在此背景下,法治建设对经济释放的红利尤其值得期待。

一方面,短期经济稳定的宏观调控体系需要法治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部分年份都出现财政赤字,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截至2014年8月份中国财政国库现金达到了3.9万亿人民币。政府发行大量债务弥补财政赤字,同时将大量财政现金闲置在央行国库,突显了宏观调控低效率,其实质是,法治的缺陷导致政府不作为的现象。

产生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目前尚未明确央行还是财政拥有国库现金的管理权,虽然今年《预算法》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提法,但仍没有解决谁负责国库现金管理的问题。如果巨额财政现金能够有效激活,那么对于当前宏观经济稳定显然有重大作用,而该作用的发挥需要相关的法治建设。

另一方面,决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亟待法治建设完善。结合中国的实际来看,当前人均GDP水平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国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在逐步弱化,但科技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成为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突破口。然而,法治体系不健全阻碍技术创新,由此制约转型升级的问题尤其突出。

《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1846.6亿元,凸显研发经费的规模巨大,但其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并不多。比如持续多年大力支持的信息网络核心技术的芯片、操作系统等重要领域未能取得突破,而在此背后是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但相关部门却无法对此形成强有力的问责监督,这表面上是部分工作人员渎职,实质上却暴露了法律体系的巨大漏洞。

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促使企业忙于抄袭或者复制他人技术,而不是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前沿技术的研发,而创新型企业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遭受重大损失,结果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亟待立法完善。

四中全会为培育中国宏观经济内生动力提供法治保障

上面的分析凸显了当前宏观经济稳定亟待法治建设持续推进的事实,因而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战略将为宏观经济稳定释放法治红利。

需要指出的是,四中全会关于未来法治建设提出的宏伟蓝图,对于中国经济的作用远大于此,如果说三中全会为培育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那么四中全会就是为此提供了法治保障。

首先,市场的核心是契约,而契约的执行有赖于完善的法治,法治建设将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极大发展。中国尽管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但规则意识、信用意识等仍然比较淡薄,导致市场竞争无序性,滋生了各种市场乱象。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无疑成为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健全的法治体系将有效约束政府“有形之手”,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名符其实。四中全会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结果将促使政府职能规范化,政府“有形之手”的势力范围受到监督,避免政府随意干预市场。

第三,法治建设将促使政府更加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近年来腐败高发凸显政府低效率的行为,大量的公共资源被个人占有瓜分,大量的项目被随意操作。未来伴随着法治体系的完善,政府内部“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将有望改观,由此促进政府更好解决市场缺位的问题。

 

评 论

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