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评《辽宁日报》公开信:教师与媒体都应有大局意识

发布时间: 2014-11-19 09:28:08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储殷    责任编辑: 张林

储殷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国家安全与政府法制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来《辽宁日报》刊发的《致高校教师的公开信》一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该说,辽宁日报关注高校教师思想动态的用意本无可厚非,但实事求是这篇报道就质量而言却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评《辽宁日报》公开信:教师与媒体都应有大局意识

其一,是这封公开信的事实基础是存疑的。虽然辽宁日报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调查了5座城市20多所高校,近百门专业课,形成了13万字的笔记,但是平均下来一个学校实际调研用时是相当有限的,一门课也就近千字的笔记。考虑到辽宁日报调查人员和调查资源的有效,这样的取样,可以说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社会调查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更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础课,通过这样的取样来判断高校课堂的真实情况实际是既不严肃也不专业的。

其二,公开信在不科学不严谨的调查之上,得出的有关于“相当数量的社科类高校教师缺乏对国家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结论”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有关于“政治认同”的研究,决不能通过旁观者简单的、碎片化的笔记来进行,而必须通过科学的问卷与访谈来取样。新闻调查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呈现真实的一个过程,它不能靠着“暗访者”的个人体验、个人裁决来进行,更不能仅仅凭着匆匆听到的几句话就做出结论。在某些时刻,说了怪话的教师,在另一些时刻同样会为祖国而骄傲,同样会认同党的政策、拥护党的领导,而一些满口牢骚的刺头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更是往往坚定不移地与党站在一起。如果仅仅因为暗访者收集到的一些高校教师偶尔说出来的一些不得体、不合适的牢骚、怪话,就得出这些老师在政治上不认同国家的结论,那么这就不是在科学调查,而是在捕风捉影甚至故意整人。

必须指出的是,在《公开信》中,辽宁日报指摘高校教师抹黑中国的说法是非常不妥的。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处理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对我们的党是拥护的,对我们的国家是热爱的,但是知识分子爱批评、爱议论,说话不中听,也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传统。如何区分“抹黑”与“批评”,关键还是要看是不是实事求是,是不是出于公心。我们当然要反对不负责任的贬低国家,但是把大多数正常的批评甚至是不同意见,抹黑成“抹黑”,不仅会激化党与部分本可以争取、团结的知识分子的矛盾,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明形象。事实上,此篇报道一出,很容易给人以“运动”的信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一份大报要有大报的担当更要有大局观念,不能为了出成绩、博眼球、秀姿态,而干小帮忙、大添乱的事情。

当然,尽管辽宁日报对于高校教师课堂言论的调查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反映的“批评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太少”的问题,的确在个别高校、个别老师身上存在,可如果以此认为这些教师对国家不认同、对党不支持则多少有些断章取义。

当代中国高校的一些课堂中牢骚过多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个别教师授课不认真,以空泛的议论时政来打发时间。在现实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一些老师社会事务繁多、备课不足,在课堂上敷衍了事,水分多、干货少。虽然社会学科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于社会现实,高校教师不能回避其社会责任,但是这绝不是把专业教学变成今日网络新闻播报,把严肃的中西方制度比较比较变成旅游心得的理由。事实上,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对于能否学到有用的专业技能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因此这种注水式的教学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二,是一些高教教师过于情绪化,没有正确处理生活压力与学术教育的关系。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牢骚过多,在许多时候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一方面,能做高校教师的往往都是名校博士甚至海外名校博士,虽然有部分人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但是另一方面,收入微薄、教学科研任务沉重、人事关系复杂、晋升机会渺茫又是今天中国高教教师面临的普遍窘境。十几年人中翘楚的骄傲与寒窗苦读的期盼,被现实生活中上职称、房子、家庭的重负压的喘不过气来,没有点牢骚和怪话反而是不正常的事情。这不是高校教师的国家认同出了问题,而是高校的激励机制、薪酬机制出了问题。一方面,固然应该强调老师应该职业地将个人情绪留在教室之外,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给予高校教师应有的尊重与回馈。

与西方强调的学术中立不同,无论是我国的历史传统还是革命建国后的现实情况,都主张学术与政治保持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在传统上,贤人政治要求士大夫“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在现实中,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具体情境要求知识精英阶层承担起更多的领导责任。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既要批判又要建设的双重任务,所以高校教师在讲堂中以批判者的角色痛心于社会某些不良现实的同时,亦不可忘记自己作为建设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大局意识。与此同时,媒体作为社会现象的批判者、监督者同样需要大局意识,这个大局就是团结、争取尽可能多的正能量,而不是炒作话题、制造分歧。

在当代中国,民粹主义、反智主义一直是危害社会秩序、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危险的两股力量,而这样一篇既不科学亦不合适的《公开信》,则可能为这两股力量提供最危险的素材。在繁荣、昌盛、开明、进步的中国,在党的执政地位高度稳固、广受称赞的今天,无论如何不应该把高校教师影射为危险的反社会力量,这既是对高校教师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党的事业的极大不自信。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