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日本大选与中日关系再平衡

发布时间: 2014-12-16 09:41:50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敬伟    责任编辑: 张林

张敬伟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安倍突然宣布大选,让其他政党措手不及。只能跟着安倍的政治节奏被动起舞,某种程度言是中了安倍的政治算计。联合执政的自民、公明两党赢得众院三分之二议席,并不令人惊奇。

当然,日本共产党本次有所斩获,民主党议席也略有增加,但并未改变日本政治的基本格局。安倍也将继续担任首相,成为小泉纯一郎以来的“长命首相”。

不过,和2012年众院大选不足60%的投票率相比,本次大选选民弃权者更多,可谓创了历史新低。这说明,日本民众对于各政党都很失望--相比执政更为无能的民主党,安倍政府起码还有一个“安倍经济学”。因而,日本政治形势和官民互动并不令人乐观。联合执政的自民、公明两党赢得大选,“执政党此次获胜与其说是自身实力不俗,倒不如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野党自身的失败。”(15日日经中文网)。

安倍执政依然面临迎接挑战,主要是“安倍经济学”是否能取得让国民看得见和可体味的民生福祉。安倍本人对“安倍经济学”也失去了去年末在国际社会到处宣扬推广的激情,自评得分只有67分,算是刚刚及格。

尽管内政不乐观,但胜选还是给予安倍足够信心。尤其中日关系,尤其值得充分关注。

就在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国家公祭仪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达了在历史问题上决不妥协的态度。他同时强调,“公祭仪式”不是要延续仇恨。称“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中国今年以来对抗战纪念特别重视,彰显中日关系困于历史的严峻性。这一结问构性矛盾的死扣,实为安倍政府所为。因而,正确认识历史,是打开中日关系死结的关键。安倍续任首相,应该在历史问题上谨言慎行,切莫因为言行错乱,而使中日关系陷入更深的矛盾漩涡。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中日关系达成的四点基本共识,在北京APEC峰会期间中日领导人实现了会晤。而这,也是安倍首相多轮外交公关的结果---对安倍而言,实现中日关系融冰,是重要的外交使命。中日关系依然严峻,但形势在转好,机会来之不易,安倍要有外交大智慧,就要抓住中日关系转好的契机。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主席重提“中日友好”亦是对安倍首相的期许。

中日关系经过多年波折,中国亦洞悉日本政治运行之道。中国更愿意和稳定的日本政府打交道,以便将中日关系引向正常化的轨道。在此逻辑下,安倍政府也应顺势而为,在缓解中日关系上有所作为。

中日关系处在十字路口。作为有抱负的政治家,安倍要在中日关系上有所突破。没有好的外部环境,内政也不会安宁---日本右翼氛围浓厚和经济凋敝,是右翼理念的安倍上台的原因。他在内政上的举措,“安倍经济学”初始效果不错,但“三箭”射出,已成强弩之末。尽管如此,本次众院大选,安倍亦不敢轻易挑起有争议的政策性议题,如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而是主张经济议题。

客观言,中国也对“安倍经济学”乐观其成。毕竟,作为日本的邻国和贸易伙伴,日本经济走出通缩滞胀泥淖,对中国经济和全球市场都是利好。如果“安倍经济学”效果寥寥,民意反弹,安倍可能要以民粹主义来苟延政治使命。这对日本经济和中日关系,都是灾难。

因而,安倍靠大选再次续任首相,须把握好三个平衡: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实以及中日关系。尤其是中日关系再平衡,是当务之急。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