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研究

民营智库:弱而无力

发布时间: 2014-12-29 10:43:35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林    责任编辑: 张林

中国民营智库的萌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少数极富社会责任的学者放弃铁饭碗,脱离政府机构,建立起了一些民营智库使中国社会第一次听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

北京四通公司所办的经济研究所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民营智库,但该研究所在1989年之后就消失了。四通研究所原所长曹思源在90年代初又重整旗鼓创立了北京思源破产事务研究所,之后又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北京思源上海科学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民营智库随之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一批民营智库开始涌现出来。

但这一批出现的民营智库却在21世纪初期遇到了巨大的发展障碍,生存空间再次被挤压。一批民营智库在2005年前后被注销,幸运存活下来的一小部分民营智库也是举步维艰,处境堪忧。

(一)法律地位的困境

中国的民营智库主要有三种形式:企业型智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智库、社团性质智库。企业型智库在法律上的界定比较明确,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智库和社团性质智库则面临难以确定法律地位的困境。

民办非企业智库没有正式的归属,缺乏相应法律的保护。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智库是由原“民办事业单位”转变过来的,在本质上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是有区别的。但《民法通则》规定的机关、企业、事业和社团四类法人中无一能与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智库对应,这使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智库无法明确自己的相关民事责任,也使政府部门管理这类机构时无法可依。

社会组织类型的民营智库找不到挂靠,生存困难。《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管理社会组织的主要依据,其中均规定:社会组织要获得“合法身份”,须先获得所在行业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①需要接受行业业务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双重管理。但是,对于民营智库而言,很难寻找挂靠的业务主管部门,申请登记也就无从谈起。

(二)物质基础的薄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流传了千百年的名言揭示了物质基础的重要性,物质基础牢固了才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中国民营智库的物质基础处于摇摇晃晃的状态。民营智库的经费主要来自固定的私人、企业、政府和基金会的捐款,以及商业合同和政府合同。但在中国,庞大的官办和半官办智库的存在,挤压了民营智库的空间,基本垄断了来自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研究项目,民营智库很难从中分一杯羹,更别提来自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捐助了。即使有幸承接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研究课题,也需要民营智库做出一定的妥协,使独立性让位于生存压力。而且整个社会虽然已经出现了捐助慈善的风气,但还没有涉及智库,还没有形成资助智库等研究机构的氛围,使民营智库难以从民间获得资金支持。经费的瓶颈制约着中国民营智库的发展,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智库经常需要向各方申请一些营利性的研究课题来获得维持机构运转的资金。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中国民营智库的经费极不稳定,朝不保夕、捉襟见肘的窘迫制约着中国民营智库的发展和壮大。在经费之外,民营智库的发展还受到中国现行制度与现实的制约。在现在,中国政府信息还没有完全透明的情况下,民营智库的身份使其无法像官办或半官办智库那样获得各种官方数据,这使得民营智库的研究缺少某些数据的支持,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身份带来的窘迫使民营智库的观点立场缺乏某些重要信息的支撑,略显单薄。这样的观点立场说服力和影响力就要差一些,不能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影响力自然就更难吸纳社会资助,非常不利于中国民营智库的生存。

经费和身份方面的问题是目前危及中国民营智库生存的关键因素,要促进民营智库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尽量为它们提供坚实、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平等、公开的信息共享机会。

(三)政策影响渠道有限

中国民营智库虽然处境艰难,但一直秉持自己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只是中国的现实并没有为其实现目的提供多少渠道。一方面,数量庞大的官办或半官办智库几乎垄断了来自政府的绝大部分课题研究,没有给民营智库通过申请政府课题、影响政府决策、发挥建言献策和政策咨询作用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事关国家政治、民生等重大问题上,政府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需要的只是对这些立场和观点的合理性的证明,官办或半官办智库完全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而民营智库很多时候却会因为其独立性而提出一些与政府立场和观点不同甚至相左的意见建议,阻碍政府决策的进行,故政府一般也不会将课题交给民营智库来做。

此外,民营智库也有自身的制约因素,民营智库因为其身份的原因,获取政府数据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有限,很难获得某些重要的核心数据和信息,这使其研究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这使政府对其研究成果抱持不信任的态度,进而也不太会采纳其意见建议。

(四)难获影响力与关注

民营智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接地气,能反映来自民间的意见也能影响社会民众的舆论,使政府决策更加全面和完善,使民众更加了解政府决策。目前,中国民营智库的这一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一方面民营智库建言献策的渠道有限,研究成果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民营智库还没有形成社会影响力,没有引起民众的信任和关注,对民众舆论的引导作用非常有限。

民营智库难获影响力与关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民营智库自身的因素,民营智库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缺少来自政府的重要数据信息的支持,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说服力不够。二是社会民众对智库缺少必要的了解,这是智库难获关注的重要原因,中国民营智库起步晚,再加上宣传不是很到位,对社会民众来说,它基本还算是新鲜事物,对于新鲜事物围观、好奇是有的,但要转变成信任与关注则还需要假以时日。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对权威的信任都是与对权力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民营智库与权力完全脱离,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自然也有没有了瓜葛,民众本能的就很难对其信任。

中国要想迎来智库发展的春天,要想建设中国特色的智库,也需要在思想市场中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十分需要民营智库的参与。中国民营智库刚刚起步,正在蓬勃发展,具备发展的潜力,以后还会走向更加壮大。随着中国各项制度的完善、民众思维的更加开放、智库自身的不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营智库将会成为中国智库中的一匹黑马,在影响政府决策和引导民众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节选于《大国智库》,作者王辉耀 苗绿 人民出版社)

 

评 论

中国网